〈狗不嫌家貧 兒不嫌娘醜〉


【前言】民間文化工作者尋找“台灣畫”的生命力,“掙扎求存”藝術風格的發掘者就是敝人;我知道如何評斷一件文物美術品的藝術價值,正確地定位它們的歷史地位,藝術是非量產的生命工程,你若不瞭解(認識)畫家創作背景,就無法更進一步深入其繪畫世界,解讀出作品有何精彩或偉大之處。今天我很自豪的在這裡展示,台灣“黑手畫家”各個時期的創作精品,沒有一幅是應酬之作!

1987《拾荒婦》80F(145.5x112公分)本人收藏,愁眉苦臉的撿破爛的老太婆,從拋頭露面綁頭巾的習慣,表現出台灣婦女堅毅與無奈的一面,從推動搖籃到推車撿破爛的手,從畫中手的動態指引,不難看出創作者展現想超越前人的企圖心,畫作中婦人以眼角的游移目光和手勢指引紙箱上的“品質保証”,所傳達出的“訊息”和梵谷早年(32歲)最具企圖心的大作1885《食薯者》(114x82公分圖2)相對照,同樣的描繪卑微的小人物,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見證我們的時代,對一個畫家來說必須付出最大的努力才會得到成果;我看到的是“狗不嫌家貧,兒不嫌娘醜”的家訓,在創作中把生命深沉的悲痛表達出來,圖左有根警示標誌,企圖喚醒世人的“同情心”人道關懷。

“拾荒婦”撿破銅爛鐵的啊婆,是台灣人母親的影像,不論時代如何變遷,拾荒者仍然處於社會底層,代表“勞動者”位生活而掙扎,已清晰地映在吾腦海中。她有女性的堅強和韌性,更有傳統台灣婦女的美德和勇氣,與另一幅男性肖像《孤傲的耕耘者》(講“台灣國”郵票事件時再發表),將台灣人的精神畫出來了,堪稱平凡中見偉大的台灣美術品。30至40歲時“精力旺盛”屬於最佳創作高峰期,黑手畫家“火炭店”時期(1983-1988年)作品,畫家夜以繼日的熾熱瘋狂地創作,其一生威求靈感與永恆不滅的真誠,賦于作品無限的生命力,創作充滿其個人獨到的語彙,足以發揚傳統文化及民族精神,其一系列“人文倫理”的厝邊新聞創作,包括《行乞》(肖青春牽盲妻)、《家變》、《負重》(母愛)、《掛號》、《窺春》、《搶秤》、《傳後》(牽豬哥)、《災難》等傑作皆有豐富的故事性。

一幅好畫能“碰觸心靈”並帶來感動!母親因積勞成疾先走了,畫作變成一種對母親的“思念”,一直掛在工作室的牆壁上。表達出狗是“有情有義”的動物,不會因為家貧而離開主人,中國有句話罵沒良心的人叫“豬狗不如”;兒子不會因為母親長得醜陋,或從事低賤的工作而嫌棄!因為我們無法選擇母親,父母賦予我們生命,就沒有嫌棄的理由,讓双親不安就是“不孝”!當你懂得如何能讓父母安心、放心,你才算真正開始長大!你不能因飯菜太差就棄碗擲筷,把孩子養成“不知感恩”就注定將來會敗家,僅憑其人“言行舉止”就不難推斷出吉凶禍福。生養你的人走了,你在父母墳前哭得“肝腸寸斷”又有何用?在他們生前不多陪伴、不送禮物,總是為公司、教會、女朋友的事情忙著沒有時間,每個人來到世間是向父母報恩或還是來討債的,父母健在時你又為他們做過時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