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5的文章

〈明末崇禎青花長頸三蕊油燈〉

圖片
“青花瓷”承載了深邃而燦爛的文化,並傳遞著中國的思想和文明,過去只要談到中國青花瓷,必以“明青花”瓷器為代表,幾百年前釉下彩青花瓷油燈,至今依然還能閃閃發光!因為有堅固的釉層保護,明代末期天啟、崇禎(1621-1643年)年間,國力衰竭朝廷顧不及官窯瓷器的生產,帶有帝王年號款者甚罕見。1644年闖王李自成的叛軍,攻下北京入主中原,明朝末帝崇禎自縊煤山(今景山)身亡,在位十七年(1627/10/2-1644/4/25)終年34歲。崇禎朝傳世品中沒見過官窯瓷器,只有民間燒的佛前用器,及一般民用瓷器和外銷瓷。 晚明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的產量是很大的,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記載,1602→1682年明末清初的80年間,僅荷蘭人販運中國瓷器就高達1600萬件以上,中國瓷器行銷遍及亞非歐美各洲。“明崇禎青花長頸三蕊油燈”器高16公分下有承盤寬13.5公分,青花發色深藍秀麗,以巧奪天工、造化神秀來形容實不為過,白潤緻密的瓷土更顯晶瑩透亮,底足無釉露胎修足規整,凝結了古代民間藝人的智慧,使晚明天啟、崇禎年間的青花瓷,充分展現了國產鈷藍料(經火焙燒後)的優勢,沉靜柔美之翠藍色恰與東方婉約含蓄的審美相符,為清代穩定的“翠毛藍”瓷器開啟良好的開端。 註備:此為學生剛購入的油燈為新創器型,手感沉重用料厚實感覺很不錯,圓柱型長頸筒身往底部漸寬,深闊內腹以便裝填更多燃油,器口有三凸起點露胎未上釉為燈蕊處,由“燈臺”和“承盤”兩部分相結合而成,盤緣和口延下均有很多類似土沁的污痕,可能是用於佛前的供器,具有審美價值的“陳設瓷”,是最值得同好們買進的收藏品。

〈明嘉靖金玉滿堂佛頭青燭台〉

圖片
明代各個時期景德鎮青花用料都不同,在傳世青花瓷當中凡使用進口鈷藍料者,其身價自然高於國產青料產品。 正德後期青花瓷少數使用進口“回青”,顏色純正“價格昂貴”甚至高於黃金,據明朝的記錄當時鈷藍料被稱作“回青”,這說明了它是由當時元朝的回族穆斯林帶來的藍色顏料,經雲南博南古道運回中國,所繪青花色調濃艷泛紫特徵。 明晚期的嘉靖( 1522-1566 年)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嘉靖回青也叫“佛頭青”, 嘉靖青花料是用進口料與國產“石子青”配合使用的,所以呈現出一種 “藍中泛紫” 的鮮豔色澤,見此“明代嘉靖金玉滿堂佛頭青燭台” ( 圖 1-2) 。萬曆早年產品也有用回青料, 因到此時期回青所餘不多,著名的“萬曆五彩”早期大件作品,仍可在釉下青花與官窯寫款上看到藍中微泛紫的色調,但不像嘉靖瓷器般紫得厲害。

〈金門大麯中華民國行憲紀念酒〉

圖片
今天是蘆溝橋七七事變紀念日,國民政府在對日抗戰勝利後, 1945 年 10 月 25 日起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在台灣行使主權行為,美國總統杜魯門在 1950 年 1 月 5 日新聞記者會即發言表示,「台灣已交還蔣委員長,美國及其盟國在過去四年來已經認知中國(指中華民國)擁有台灣之主權」; 1952 年《中日和約》法律依據,日本承認台灣及澎湖列島的居民回復中華民國國籍。因此我們可以清楚確認, 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 ( 金門馬祖 ) 在 1945 年恢復中華民國領土的地位, 1952 年再經中日和約確認,承認台灣主權屬於中華民國無庸置疑。 現任馬總統曾說台灣人民決定台灣前途,當然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來決定,就像台灣人民選舉總統一樣,都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 國民政府宣布 1947 年 12 月 25 日《中華民國憲法》正式實施,次年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總統,蔣中正以高票當選行憲後第一任總統,於 1948 年 5 月 20 日就任中華民國首任總統。金門大麯“中華民國憲法”紀念酒 ( 圖 1) ,由金門酒廠於 1980 年行憲三十二週年發行,包裝設計有“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 ( 圖 2) , 造型是一本“磚頭書”有別於傳統酒瓶,要知道“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國外酒瓶也有用書本的例子。民國 58 年 (1969) 金門陶瓷廠與金門酒廠開始合作,生產「國家紀念酒」,出現國慶紀念酒、行憲紀念酒 ( 圖 3) ,青年節紀念酒;愛國青年為革命獻身,國慶為建立國家,行憲則為建立“民主”制度憲政為宗旨,三者共構國家主体之認同走上憲政國家。 目前談國家“統一”遠程議題還太早, 兩岸互動要「和平發展」,不能是弱肉強食、萁豆相煎。 「一國兩制」分治而不分裂,要從維持 “ 中華民國憲法 ” 著手,承認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執政範圍包括台澎金馬,即尊重“中華民國在台灣”主權和領土。 兩岸政治論述若不能先鞏固中華民國,要如何能穩定“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回歸憲法及回歸九二共識,皆須以「一中各表」為基準,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屬於一個中國 ( 大中華 ) 。台海兩岸本是一家人,大陸的優勢就是我們的優勢, 發揮海峽兩岸同文同種“共存分治”的競合優勢,才符合兩岸共同利益的,共同創造大中國的版圖,何樂而不為呢! 2016 年台灣

〈永懷領袖荒漠甘泉紅梅紀念酒〉

圖片
還記得“那些年”你做過什麼嗎?民國 60 年雙十節蔣公最後一次出席公開活動,我也參加總統府前廣場的國慶大會,蔣公演講時已上氣難接下氣,於民國 64 年 4 月 5 日清明節去逝, 4 月 16 日移靈桃園大溪鎮時,當日我與同學突破憲兵層層道路管制,一路送到慈湖陵寢大門前為止,午時三刻抵達目的地時,當地復興鄉全體山胞下跪恭迎靈柩令人動容,我也趕緊跪下以免站著太突兀!復興基地的台灣同胞們為了反共大業,想起當時口號: 「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見民國 69 年 “荒漠甘泉” 酒瓶 ( 圖 1-2-3) ,應為老蔣晚年書法遺墨及讀基督聖經教義的心得 。 1976 年即蔣公逝世次年,中央電影公司於年初一推出《梅花》政策性愛國電影,主題曲儼然成為新國歌!凡是文物都是歷史遺存物,搜尋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物證,可用於展覽的金門磁器; 金門大麯 “ 荒漠甘泉 ” 紀念酒,紅梅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 紀念物 ” ! 先總統蔣公遺訓: 「實行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 什麼是文化認同? 解讀“中華民族”首先要從文化開始,台海兩岸本是一家人,只有文化上認同,才會有情感上的認同,才會有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社會的安定,人民生命財產才有保障,中華文化延續了民族的命脈,大家和平相處吧! 如今中國大陸在世界的影響力無法取代, “習皇” ( 圖 4) 代表獨裁的中共政權,即指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總書記。 習近平的“中國夢”更上層樓,從“風好正揚帆”的正面態度,到“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勉勵大家團結努力、持續奮鬥,找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已坐穩龍頭老大的寶座! 大陸崛起渴望恢復「中華帝國」 ( The Middle Kingdom ) 昔日主宰東南亞的盛世,隱約透漏出 “紅色帝國” 的偉大氣焰!當年漢賊不兩立的情勢下,兩岸關係從早年的「解放台灣」、「反攻大陸」的口號,轉化至「和平統一」、「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和平統一論。 兩岸關係已經從「統獨關係」,演化為「競合關係」。兩岸聯手可優勢互補,携手合作開拓世界市場,提升中華文化在國際的影響力,加強交流即“相生”有福同享,若弄成“相尅”將兩敗俱傷得不償失!「一中各表」推動簽屬兩岸和平協議,領袖應胸懷逐鹿中原的大志,以民主價值爭取大陸人民支持,而不是對抗的

〈捍衛中華民國為台灣尋找出路〉

圖片
「囻」是什麼字?國父孫中山催生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以人民為首 ( 民主 ) 的政府,於是有了「國從民」的文字典故,意識同人民出頭。國父 「天下為公」 公平、公正、公開、公益的精神,凡人類社會的法律都離不開這個“公”字,印信 ( 國璽 ) 就是一個民族的價值符號,最講究的“誠信”的象徵,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捍衛“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價值理念,在各種限制下找到對台灣最有利的做法,台灣不缺乏制度,卻缺乏尊重制度的“民主精神”,搞得最後民主只剩下“選舉”,過度自由導致失序,使國家喪失了競爭力。 “憲法一中”國人常感到費解,刊印在《總統府公報》第 359 號,「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據此日本須放棄在中國因條約所取得的利權,包括因與清朝簽訂的「馬關條約」而取得的台澎,和約生效後台澎主權由日本過戶給遷台的中華民國 ( 法律程序 ) 。蔣中正總統在「中日和約」書上以毛筆字寫著:「中華民國總統與日本國政府曾各派全權代表於中華民國四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在臺北市簽訂兩國間和平條約,茲本總統署名鈐蓋國璽以昭信守。」批准書上蓋有 “中華民國的國璽” ,這顆代表國家主權的印信,就是中華民國總統交接時的印信,所有已承接或將承接 (2016 勝選人 ) 這顆國璽的中華民國總統,都有信守此條約之法律責任。 先總統蔣公民國 64 年 4 月 5 日去逝,為鞏固國家主体性,金門陶瓷廠歷年來所生產 “ 酒瓶 ” 容器中,為便於促進銷售及品牌識別,提升產品形象價值與視覺上的美化效果,吾以專業眼力評鑑,篩選三件 ( 組 ) 最具有代表性的,藍白和紅梅加綠龍圖案的,展示 “ 最佳設計獎 ” 近代瓷收藏品,康才媛《金門戰地文化從酒瓶談起》 … 形同宣傳國家文化意識的“紀念物”,頗具時代意義…金門馬祖因地緣關係,及特殊的戰略位置… 1987 解嚴之前戰地軍管,酒品不易在台灣本島流通,紀念酒造型與圖像饒富文化趣味,同時可窺見台灣社會的政治與文化意識的轉變的歷程。包裝設計風格偏重圖案 ( 龍紋、梅花 ) 、文字 ( 口號 ) 、色彩 ( 藍白紅再加上綠色民主代表顏色 ) ,個人認為極富鑒賞收藏價值。 1987 年 7 月 15 日總統蔣經國正式宣布解除戒嚴令,解除報禁、黨禁,“民主進步黨”成立要求總統直選。 1988 年 4 月 17 日,民進黨通過了「四個如果」的決議文,主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