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4的文章

〈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像賞鑒〉

圖片
德化窯白瓷佛像歷來為收藏界所看重,特別是明萬曆年間瓷塑大師何朝宗作品更是享譽世界,為世界各大的博物館所爭相收藏,那怕明知是晚清和民國初的後仿品,也在所不惜。市場上出售的德化窯瓷塑佛像不少,不少在佛像背部還蓋有“何朝宗”字樣的印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去斷代鑑別? 瓷塑佛像一般均採用模製,明清時代坯体脫模,一般被分解為頭部、身体和底座三個部分,傳統工藝製模除頭、手、腳等組件為合模後再插入外,內底應是透空的,各部分又被分別切割成前後兩個片塊。由於是合模製作有明顯的連接痕跡,如發現內裡中空而底部封平或封平後又開小孔者,則必定是採用現代注漿工藝成型的仿品,為 1934 年以後出現的注漿一次成型新工藝。真品用合模製作,“連接處”必然留有擠壓瓷泥調整的痕跡。明代藝人常用“手捺”內裡可見指捺擠壓痕跡,清代以後除手捺外又常可見以刀具修足的痕跡 ( 圖 5) 。 由於古代燒製技術不如現代,特別是明代的作品在燒成後,常在作品的下部、腹部或背部留有一些窯裂之痕。凡無窯裂又從頭到腳完美無缺者即要“存疑”,有些新仿品故意製造假裂痕,則可從裂紋自然與否和縫內有否流釉等方面去辨別 ( 真裂口自然縫內無釉 ) 。也有偽仿品為掩蓋注漿之痕,在內裡塗泥過多造成胎体過於厚重,而真品厚薄適中內空適度,凡“上手”佛像凡分量過輕或過重者,即有可能是現代工藝的模製的作品,沒有收藏價值。 這尊德化白瓷達摩像藝術陳設瓷 ( 高 28.5 、縱橫寬 24.5 、深 15 公分 ) ,達摩祖師趺坐 ( 指盤腿而坐 ) 天然的供台,面部表情“双眼”呈仰視尤其傳神 ( 圖 2) ,鬢髮捲曲“眉鬚”為堆貼更增加立体感,禪杖倚肩氣勢非凡。真正大師 ( 包括後代嫡系子孫或傳人 ) 的“印鑑章”常常顯得模糊不清 ( 圖 4 因舊印常用有磨損 ) ,何朝宗為明代瓷雕名家後代尊為“瓷聖”,如《泉州府志》乾隆版卷六十六〈明‧藝術〉日:「何朝宗,不知何許人,或云祖貫德化,寓郡城,善陶磁像,為僧迦大士,天下傳寶之。」《福建通志》道光版第九十三冊〈藝術傳‧陶瓷‧明〉日:「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善陶瓷像,有僧迦大士,天下傳寶之。」。 結論:德化窯白釉達摩祖師“回眸東顧”曾經滄海,從佛祖供像雕塑裝飾手法、風格來判斷,應為清末民初年間燒製,華夏大地上不論多少次改朝換代,中國的瓷器的創

〈宋定窯嬰兒枕原型美術考古〉

圖片
文物收藏家要對某一文物進行研究,專題寫上三五千字的研究說明使之具有歷史觀,結合論述時能旁徵博引文獻,又能具有新見解和自己的想法,說來輕鬆得体並不容易。這尊造於宋代鐵鑄孩兒枕時代很早,在同類作品中是少數保存這麼完好的。早年在古董店曾見過一尊宋代鐵鑄孔子像,仿唐朝吳道子畫《孔子像》先師孔子行教像,要價高達新台幣十萬元,因紋飾隨時間剝落不易保存只好放棄。 枕是古代中國人睡覺時墊首的用具,有使用木枕、玉枕和瓷枕等等,這件鐵鑄孩兒枕素面為主也較小 ( 長 20 公分 ) ,依當時流行樣貌製作,透過“對比”可能是定窯瓷枕所本的原型之一,男童伏臥於榻上狀,兩臂環抱墊起頭部,以孩兒背當作枕面。童子右手持一繡球,兩足交叉上蹺,人物形態活潑生動,身穿長衣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生活和風俗習慣。兩岸故宮所藏宋代定窯孩兒枕“代表作”譽滿天下 ( 長約 30 → 40 公分 ) ,都是屬於“國寶”一級文物,其中差異在前者耳垂較大 ( 出典觀音賜子 ) ,手 臂前伸緊抱置於頭下,兩腳疊壓稍稍抬起,至北宋晚期器物刻花技法已達到高峰,紋飾更加華麗以便從正面欣賞,可以看出其中演變的規律,也就是說先由“實用器”轉變成珍貴的陶瓷藝術品。廣爲人知的定窯娃娃瓷枕,傳世數量極少,縱有家才萬貫亦難購得! 2011 年在網路上發現此件宋代早期鐵鑄孩兒枕沒有人要買,這是一件研究宋代風俗文化的見證,讓吾見識到童男“奇趣”千載亦一瞬也!花費不到新台幣兩千元就輕鬆拿下,失之東隅卻收之桑榆,想與朋友們分享中國歷史上一些重要的文物。

〈雲南玉溪窯青花油燈火苗熄滅〉

圖片
當今湧現大批中國古陶瓷的研究者和收藏家,必將賞玩稀少名貴的古陶瓷引向深入。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上世紀 50 年代才發現玉溪窯,窯址在玉溪縣瓦窯村,為燒製早期青花瓷的重要地區,造型裝飾都具有元代風格,繪蓮池水草鷺鷥紋飾,出土時原有一對此為其一,尺寸高 10.3 、寬 13.5 公分,與雲南一帶窯口風格類似。新出土“玉溪窯青花瓷油燈”品相完好前所未見,初估價值應超過人民幣十萬元以上,使中國陶瓷史增添了一個名叫“玉溪窯青花瓷”的類目,而玉溪古窯址也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古雲南即為元代大理府,現在回族人的祖先有不少是蒙古人,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至元四年 (1267 年 ) 封皇子忽哥赤為雲南王, 1274-1366 年元朝置行省於雲南。蒙古人很早關注景德鎮瓷業的發展,在 1278 年設立“浮梁瓷局”, 1295 年瓷局規模擴大四倍, 1324 年改由本路總管賦稅的機構直接管轄,最高官員由蒙古人擔任。青花瓷器是我國製瓷業中一個有名的品種,由於它的器表紋飾“藍白相間”素雅宜人,又美觀實用為中國最具特色的一種手工藝品。從元朝起就遠銷到世界各地,至今已有 700 多年的歷史,深受人們喜愛始終盛行不衰。元青花“外銷瓷”數量一定很龐大,反觀皇室貴族自己使用的瓷器數量非常少。 主人向讀者展示的這件青花油燈實物照片,為玉溪窯自身創造的實用器,造型敦厚製作精良,青花呈色暗淡沉穩,水草白鶴紋飾繪工流暢,充滿著濃濃的北方鄉土情趣,即蒙古權貴最喜愛的池塘小景 ( 滿池嬌 ) ,黏合鋪首 ( 怪獸 ) 與元青花瓷的藝術特色相符,在景德鎮傳世瓷品中並無此型器物,類似於元末明初雲南一帶窯口風格,罕見珍貴的油燈在沉寂數百年後得以重放異彩,為研究、鑑定“玉溪窯青花瓷”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填補了雲貴地區古代陶瓷生產的空白。

〈巧如範金耀州窯磨喝樂瓷偶〉

圖片
宋代都城汴梁“七夕”前後後折荷花、荷葉的習俗,每家至初六日、七日晚多結彩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陶瓷、玉器、刺繡等都有出現此一系列的“蓮花子” 題材。據《東京夢華錄》卷八〈七夕〉載:「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携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據考證“磨喝樂”是梵文的音譯,本佛經“摩睺羅”今通俗而書之。原意是佛經中“天龍八部“諸神之一,自印度佛教東傳後其形象受中華文化熏染,被視為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兒子,以小童的形態出現,進而逐漸演化成為中國情人節 獨有的“吉祥物”。 《歲時廣記》中載:「磨喝樂南人目為巧兒。今行在 ( 杭州 ) 中瓦子後市街眾安橋,賣磨喝樂最為旺盛。《夢粱錄》中說:「市井兒童,手執新荷葉,效磨睺羅之狀。」元代劇作家孟漢卿所作的《 魔合羅》雜劇,魔合羅梵語音譯作摩睺羅,指宋元時期用土木雕塑以供佛的童偶,後來演化成小孩的玩具。《醉翁談錄》説:「七夕多博泥孩兒,端正細膩,京語謂之磨睺羅,小大甚不一,價亦不廉,或加飾以男女衣服,有及于華侈者,南人目為巧兒。」“摩睺羅”眉開眼笑的小兒形象天真可愛,童子坐姿手扛著蓮蓬,借用諧音表達“連生貴子”的寓意,明清時期這一紋樣應用十分廣泛,民間將磨喝樂視為人間團聚、歡樂幸福的象徵,填補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又匆匆離別的缺憾。 韓國古代女詩人黃真伊有首漢詩叫《半月》:「誰斷崑崙玉,裁成織女梳;牽牛一去後,愁擲碧空虛。」把半月說成美玉之梳,及銀河相會後孤寂的愁容,巧喻牛郎不在還要梳子幹嘛? 又逢七夕,縱然沒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浪漫,兩年前買到一個耀州窯姜黄釉青瓷“磨喝樂”小玩偶 ( 高 9.3 cm) 給自己,也未嘗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相片: 1. 宋代耀州窯磨喝樂小玩偶。 2. 摩睺羅手持蓮蓬瓷塑造型。 3. 摩喝樂眉開眼笑小童形象。 4. 耀州窯摩睺羅胎土緻密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