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3的文章

〈宋鐃州窯青白瓷刻花孩兒碗〉

圖片
景德鎮的位置在昌江以南,原名“昌南”,而西洋人所說的昌南“ China ”就是指中國! 北宋 真宗景德年間 (1004 ~ 1007 年 ) ,官府遣官督燒瓷器以充貢品, 該地因製瓷名揚天下而改名景德鎮。景德鎮窯系古稱鐃州窯,以產“青白瓷”出名於世;五代時生產青瓷白瓷為主,至宋初才發展成一種風格獨特的青白瓷,因其釉色白中閃青、青中顯白,釉色透亮光照見影,又稱“影青”有“假玉”之稱。 鐃州窯器古陶瓷的製造一般是就地取材,原料為當地產的優質瓷石,產品胎体較薄、胎質疏鬆,釉層較薄有開片裂紋,本品“北宋鐃州窯青白釉孩兒碗”代表作,高 5.8 公分、直徑 19.8 公分,碗口略外撇特徵,嬰孩禿頭裸体赤足,刻工精湛線條利落,這個題材流行甚久,早期花紋較繁密,晚期逐漸簡化,圈足有釉斑及支燒墊痕 ( 圖 3) ,風格屬北宋中期產品。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的發源地湖田窯,為以後景德鎮成為全國製瓷業中心奠定基礎;產品薄胎瓷只要持續使用必然碎裂產生開片,因年代久遠再經風化、水浸、土蝕不破也難!拿宋青白瓷“餅乾胎” ( 圖 4) 來說還可以掰出聲音來,辯證必須同時拿出“實物標本”才能夠達成共識!

〈景德鎮傳世經典千年花口瓶〉

圖片
誰會相信 800 百元就能買一件景德鎮千年花瓶?舉證器物要拿出你的實物和理論來,舉證實物作為自己理性的分析,若依陶瓷專家趙自強的論點,宋代景德鎮湖田窯極有可能就是柴窯,難道這一對五花瓣瓷瓶也是傳說中的「柴窯」器物?那柴窯產品也未免太容易得手啦! 湖田窯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民間窯場,在五代主要燒造青瓷和白瓷;考古專家在湖田村多次考古發掘,發現了保存甚好的陳腐池、沙池、釉缸、水井、匣砵牆、轆轤車基座等製瓷作坊遺跡, 2004 年景德鎮民窯博物館展出的湖田窯出土遺物有 160 多件,時間跨度由五代延續到明朝。展品包括碗、盞、壺、瓶等湖田窯各個歷史階段生產的各類典型標準器物,以及歷次考古發掘的珍貴文物及標本,其中以首次發現的一枚宋代瓷製印章最別緻。 我“玩瓷”講求實物佐證,親自上手更能深刻体會,吾藏品北宋早期景德鎮湖田窯花口瓶一對 ( 高 12.6-13.0 公分見圖 1) , 1995 年買入時很便宜每個 800 元新台幣,當時還不能確定真偽,只知瓶口“花朵造型”使瓷瓶更加美麗,五花瓣瓷器晚唐五代已出現,宋代產品特徵通常是六花瓣居多,器高約在 15-19 公分之間,真品胎体輕薄工藝精良,反映出工匠高超的技能,傳世品幾乎破光了,能看到的大多有殘顯少完整的!南海沉船出水有撈起相似花口瓶,當屬湖田窯難得的精品,現已放進博物館供人參觀,探討千年瓷區可與傳世品相互印證,給初學瓷者一個認識江西省景德鎮產品,提供了觀摩學習的良機,陶瓷史籍並未詳加記載,此一珍貴而可靠的比對鑑定標本。 除非您道行高深,市場上景德鎮窯、龍泉窯、耀州窯等產品極易模仿假造,沒有把握千萬不要出手買 ( 垃圾一堆 ) !目前網站上商家上傳的花口瓶,大都器口厚很笨拙,湖田窯真品花口很薄的,花口由熟練工匠隨意手捏成很隨性,再加上器底收刀提起的那一橫 ( 商家不照出底足 ) ,中國轆爐左旋飛快 ( 較日本右旋更快速 ) ,“收刀痕”現代人已做不出來 ( 見圖 3) ! 註釋:北宋初期的景德鎮青白瓷花口瓶一對,器口五花瓣仍承襲五代風格,頸部刻兩條弦紋為北宋工藝特點。

〈失傳千年柴窯玉甌原型剖析〉

圖片
宋代陶瓷承接五代越窯青瓷和 邢窯白瓷兩大系統, 不少中外學者甘願以畢生的精力,致力於中國陶瓷研究,香港關善明博士所藏宋瓷 1994 年版圖錄中, “北宋中期青白釉大缽” ( 圖 1) ,高 10.5 公分直徑 21.7 公分,折口沿,平底無釉,有八處支燒痕,視其釉色溫潤如玉,形似缽盂狀似茶甌。明清兩代有關後周柴窯記載,儘信文獻不如看實物佐證來得可靠,評估古文物可利用文獻和實物來“分析”互相印證。誰能最先攻克柴窯此一壯舉,不能一廂情願指鹿為馬,亦或魚目混珠冒名頂替! 陳萬里《瓷器與浙江》一書,提到了一本《談薈》古籍記載:「吳越時,越窯愈精,謂之秘色,即所謂柴窯也。或云柴世宗時始進御云。」陳萬里解讀:「本來錢氏之於柴周,也有通朝貢的關係。十國春秋里忠懿王顯德五年四月七日,以及八月十一日,有過兩次貢週的記載,例以錢氏貢唐,貢晉,都有秘色瓷器在內,自然在這兩次貢周的物品裡面,也定有秘色瓷器。同時,說不定柴世宗就命錢氏要燒造一種“雨過天青”的顏色,於是以這兩次所進御窯,稱之為“柴窯”,以別於其它的燒造。」最早提柴窯見歐陽修詩云:「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 陸羽《茶經》四之器: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縱覽唐代瓷業不外“青白”,世謂“越青邢白”越瓷青邢瓷白。據傳後周柴榮登基前以瓷發家,柴榮居白瓷故里為邢人,以邢白起家,但柴窯來自越青,且調和了邢白。柴言“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就是以越青為主,調和邢白。 中國柴窯舉世聞名,沒見過實物就不知道它長的樣子,辨識柴窯的基本特徵,首先必須遵循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這四句話。晉杜琉《荈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紅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歐陽修《歸田錄》:「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也許晉人的甌器上真的鑲有金飾,可以從北宋早期類柴窯瓷中 ( 圖 2 楊卓蔭藏品口徑 9.4 公分湖田窯仿柴瓷口沿鑲銀 ) ,不難推測出其前世的影子。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圖片
生命中總有眷戀,讓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三只文革前之紅泥標準壺,宜興胎泥金款稀罕物,南方古窯爐的形狀,如同一條蜿蜒而上的龍,古龍窯燒的時間長,窯溫昇降緩慢,品質為現代壺所不能及。宜興一廠早期壺添加傳統石黃比例高,算是具石黃石骨的「朱泥」標準壺,因原礦料短缺當時產量並不大, 1982 年以後宜興一廠已不用紅泥原礦製壺成形,對研究紫砂壺 “ 泥料 ” 來說,老壺款印透露出最佳訊息與資料 ( 下兩圖 ) ,古龍窯燒的時間長,窯溫昇降緩慢,品質為現代壺所不能及。 1. 第一件朱泥鴿頸壺 ( 前圖 ) ,台語俗稱 “ 粉鳥仔歸 ” ,文革前 1960 年代生產的鳥歸壺,台語俗稱 “ 粉鳥仔歸 ”( 大陸叫鴨嘴壺 ) ,即壺嘴基部像鴿子素囊脹大的模樣。底款印文: “ 前墅古龍窑燒 古陽羨原土紫砂泥 中國宜興一九六三年 ” 字樣。早年的鴿頸標準壺都為「小紅泥」的典型代表壺品,泥料為宜興紫砂廠早期紅泥,泥質接近朱泥的質感,小紅泥具有相似於嫩泥石黃化學特性及礦物構成,當時因礦脈金屬 “ 氧化鐵 ” 成份較高,其礦石外觀為淺黃綠色塊岩,是一種以黏土為主要礦物成份的粉砂質緻密黏土岩,其礦物組成經薄片光學鑑定為:伊利石、高嶺石、氧化鐵、石英和白雲母。 2. 第二把 1966 年代朱泥標準壺 ( 左後圖 ) ,底款印文: “ 前墅古龍窑燒 古陽羨原土朱泥 中國宜興一九六六年 ” 字樣。把下 “ 昌記 ” 小印,古陽羨 “ 原土 ” 早期原礦,就是指 “ 老朱泥 ” ,朱泥原礦物稀價昂及提練的技術和費時,現已絕版為難得之收藏樣品! 1963 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精簡職工,到年底從業員剩下 578 人,僅為當年「大躍進」運動時期職工 2067 名的 28 %,開始建立半成品檢驗機構,提高品質確立產品信譽; 1966 年 4 月宜興紫砂工藝廠成立中心試驗室,負責產品設計和技術業務指導,文革前經典的壺式原本產量就不多,以工藝品壺來說實用性佳,好泥料的壺有助茶之德! 3. 第三把 1966 年代朱泥鴿頸壺 ( 右後圖 ) ,底款印文: “ 前墅古龍窑燒 古陽羨原土朱泥 中國宜興一九六六年 ” 字樣。把下 “ 昌記 ” 小印,古陽羨 “ 原土 ” 早期原礦,內為 “ 球孔 ” 便於沖泡及過濾茶葉。原礦朱泥是原礦泥調點砂,沒加任何添加物 ( 鐵紅粉 ) ,朱泥橘紅色燒結程度要高,仔細

〈供春變色泥陶藝花壺〉

圖片
什麼是供春變色泥的特徵?所產生的“窯紅”與急火所致燒焦的“窯變”有所不同!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製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代名詞,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紫砂壺講究傳統和承襲(沿襲倣效),其最大難點是把工藝與實用完美結合,收藏級陶藝花壺“日益稀見”,大師無限“創意”來自靈感,孰優孰劣、孰高孰低,一經比較不言而喻!蔣蓉繼承前人傳統另樹一幟,運用紫砂泥色澤包漿自然成型,讓“供春變色泥”歷史再現、價值回歸!! 紫砂工藝美術大師蔣蓉(1919-2008),代表作《包菜碗豆壺》壺型創新,1990年代初期用老料製成的作品,吾從未見過市面上有類似的花貨,包菜自然捲曲的菜葉,莖幹及葉子脈絡分明,碗豆可謂豆角,如展開雙翅欲飛狀的“蓋鈕”特別好拿,撫掌稱善之際“令人激賞”,好一把花貨“神品”壺也!此壺大小適中好拿好提“實用性”佳,個人感覺“藝術性”也更勝一籌,再加上原礦採掘自趙莊山的“供春變色泥”,屬稀世名泥燒成後古色古香,大師遺作將必成為絕響,吾見寶“眼開”勢在必得!故而搶標購入珍藏,只當作“陳設品”不作泡茶用,敢投資買入名家高級收藏品,主要目的在擁有把玩和鑒賞名壺,請與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那把《供春壺》比對,就會明瞭大師果真“出手不凡”啊! 蔣蓉別號林鳳,江蘇省宜興市川埠洛林人,11歲隨父親蔣鴻泉學藝,從事紫砂藝術已七十餘年,1995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55-56年參加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創作《荷花壺》在全國工業會議上評為“特等獎”,並為周恩來總理出訪東南亞等國家製作禮品,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她為紫砂工藝“技術輔導”,這在當時歷史情況下是工藝界的一種最高榮譽和待遇。紫砂壺的“生命力”就在設計和創意,1983年後蔣蓉大師創作更具特色,發表《師法造化博採眾長》的紫砂專論,作品《荸薺壺》被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收藏。

〈原創供春壺黃玉麟作〉

圖片
我發現網路什麼東西都能賣錢!套句古董界用語:「只有賣不出的貨品,沒有賣不出去的價格!」這是一座寶山、還是垃圾山?去年8月“一元起標”出現一件行家看走眼的寶貨,原主人說是早期壽桃美女壺黃玉麟造,經過近兩小時的纏鬥以低價得標,就取得倍具歷史價值與意義的「文物」;獵獲此件百年古董紫砂壺,清末光緒年宜興窯《樹癭壺》,壺身浮雕黃玉麟大師向祖師爺供春致敬,印款為吳大澂鐫刻“黃玉麟作”四字古篆。一言以蔽之“文物”各自有其命運,從發掘中讓它們“重見天日”的時刻,名家古壺在吾身上得到復活,這是收藏家搜尋新事物時最深刻的願望。 紫砂壺的創始人供春(約1506—1566年),是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間人。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當時人稱讚供春壺,“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明末文震亨的《長物志》載:「供春最貴,第形不雅,亦無差小者,時大彬所製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480毫升),而形制古法者,取以注茶,更為實用。」在“宜興窯”陶藝的發展史上,供春壺的誕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紫砂壺成熟走向發展高峰的開端,它已經成為“天下第一”的紫砂壺(即第一個象徵),也是中國工藝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代表,中國究竟還有沒有真正的供春壺?據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考證過供春壺,其調查供春壺“傳世品”全部都是仿品。 晚清製壺名家黃玉麟(1842-1914),曾被蘇州府台吳大澂(1835-1902)請去仿製供春壺,黃玉麟代表作《樹癭壺》傳承古法,採用的原礦即是“供春變色泥”,產於趙庄山系嫩泥礦之底層,泥人呼礦名為“黃金底板”,原礦呈金黃色,據說此“曠世名泥”成陶後,褐色內蘊桃紅略帶紫,觀賞變色泥桃紅的顏色,好像愈泡變化愈明顯,養成後包漿褐紅泛紫光,真是一件奇異的紫砂陶藝珍玩,更增添了泡茶養壺之樂趣!童子(書童)跪地左手按住木板,右手持握著“竹尖刀”,是製壺使用的竹篾子,講述供春改變了前人單純用手捏製方法,改為木板旋泥並配合著竹刀使用,傳承樹癭壺摹擬樹瘤,因風吹、日曬、雨淋,而產生的皺紋現象,全憑個人創作獨立完成的古美術品,等於間接得到祖師爺供春的指導和真傳! 吳大澂是清末著名金石書畫家,又是著名書畫鑒定家吳湖帆的祖父,印款字体出自其手筆,一氣呵成端莊有力,就已是篆刻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