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8的文章

〈成化窯創燒孔雀藍釉雞缸杯〉

圖片
“ 明成化琺瑯彩孔雀藍釉雞缸杯 ”( 右 ) 一個偉大的古瓷達人,只追逐一流的名物, “ 兵貴神速 ” 別人尚未發現,寶貝咱家已得手;成窯試燒孔雀綠 ( 藍 ) 釉新物證,兩件孔雀綠 ( 藍 ) 釉皆為螢光彩,夜晚皆能發光。 “ 淘寶 ” 有時出手,就必須在有爭議時,當別人不敢認時,你敢搶先“出手”冒險下注, 不管收藏什麼 “ 物稀為貴 ” ,著眼點在於極為稀有的獨特性產生「收藏性」,能讓金字塔尖端客層趨之若鶩。 此種雞缸杯為僅此一件的“孤品”未量產,若上拍可能會打破記錄,東西好不好先看繪畫的藝術水準,小雞的嘴尖如 “ 刀 ” 技法純熟,表示出自明代 “ 御器廠 ” 首席畫工 ( 大師 ) 之手,再看成化官窯款識 “ 發色 ” 是用進口蘇料所寫 ( 現已無法仿 ) ,相同圖案也出現在一對同時代的杯子上 ( 左 ) ,如此便能十拿九穩將 “ 無價之寶 ” 得為己有! 只要具備了生存本事「眼力」, “ 投機 ” 有何不可 ( 此乃古玩收藏的真諦與秘訣 ) !當您練就成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掌握一切運用自如時,開啟寶藏秘室大門的鑰匙,就在你自己手中! 註釋: 成化“御器廠”是中國古代科技中心,即執牛耳者!將西域進貢的夜明珠或貿易所得螢石入釉,發展出比鬥彩、琺瑯彩更尖端的“螢光彩”,接下來成窯研發創新產品“夜光杯”誕生 ( 又稱星光杯 ) !

〈杯中至尊黃地琺瑯彩雞缸杯〉

圖片
中國陶瓷史的教材還是三十年前的資訊,老早跟不上現代大出土新發現的中華名瓷!在中國官窯瓷品中的明代琺瑯彩,是唯一沒在市場上流通的瓷器,其出身皇室僅供帝后專用,對於一般百姓來說,實乃不敢想像的難求之物;昨天 (2017) 吾將此物上傳馬國另一不公開網討論的→◎大明五彩之王者現身; “明成化琺瑯彩黃釉描金雞缸杯”一對,“尺寸 8.4x3.8cm 和 8.5x4.0cm( 手工拉坯大小不同見圖示 ) 。 當有三人質疑不真是『新品』,我只回應一條留言:「 中國真正偉大的工藝美術品,完全用手工彩繪瓷器難度最高,黃金加上天然寶石礦物彩,歷經 500 年的成化窯雞缸杯依然閃亮如新! 」就被亮紅牌驅逐退場,他們難道會無知到不懂的…,只有用黃金和寶石加工製作的工藝美術品,能千年不朽甚至還不退色! Daryl Tan   : Please stop posting these fakes and claim they are antiques. 請停止釋出這些假貨,並聲稱他們是古董。 就把我踢出社群,今天我已找出明確的“證物”,即可證實本人坐穩成化窯鑑定和收藏的第一人,從一件藍地琺瑯彩雞缸杯,杯心還遺留古代“轆轤車”的璇痕,請參考前面已公開的答案和琺瑯彩雞缸杯辨偽方法 ..

〈永樂天字款薄胎瓷辨偽秘技〉

圖片
「天」字款出現的年代?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帝代表天,“真龍天子”使用器皿當然以龍紋為飾,關於“天”字罐的用途,胎薄能夠光照見影,碗外曲面上划刻双龍紋,依研究方向推論,再根據竹刀使用的年代為憑據斷代,鑑定重點在明代宣德時景德鎮已使用“鐵刀”代替竹刀,隨輪轉動提高了旋削的效率。本人研判「天」字刻款的年代,應該在永樂朝就已出現了,廣告寫成化這就是仿家高明之處,若說為“永樂”天字款就沒有人要買了 ( 註:天字青花款為成化產物 ) !當然“卵幕”薄胎瓷自明永樂朝起至宣德、成化,自此以後就極少見,真“古物”重在歷史貴在傳統,關於這一點接下來還會繼續探究。 吾藏有三只“明代永樂甜白釉暗刻雲龍紋茶盞”口徑 10 公分的 卵幕盞杯子,檢視其製造工藝完全相同,施釉後再刮除口沿的一圈,採用“覆燒法”可避免薄胎瓷碗杯變形,口沿留有澀圈 ( 圖 4) ,故碗杯口皆平直,沒有明代早期碗口不圓或變形現象。 明代“填白釉”白瓷祭器其特點,在划刻後再脫胎減輕重量,瓷坯表面上施白釉,放大鏡下竹刀溝紋中的氣泡略大,杯內底心中央有一“乳突”是旋削後所留下的 ( 圖 5) ;“薄胎瓷”這類白瓷祭器大件的不容易製造,做胎、刻繪、沾釉、焙燒等每道工序皆是關卡,胎質薄刻繪刀法的深淺,掌握不好就會刻漏,不用燒就就完了! 迎光側視碗底轉角處有手持竹刀逆時針旋削後,內壁產生的刮削痕或放射狀的“跳刀痕” ( 圖 6) ,這就是古代轆轤上下震動遺留的鐵證,現代陶瓷工藝已無法仿造! 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但不修內壁,已開始用有彈性的尖狀“竹篾”划刻,在瓷胎曲面刻繪行龍兩條;而明永樂甜白釉薄胎瓷製作成型工藝如下,碗杯外壁上划刻龍紋後,再進行半脫胎工藝削薄,在古代轆轤快速順時鐘方向旋轉時,用右手持有彈性的“竹刀”旋坯,從口沿開始向碗底心進行內壁削薄,碗內壁呈現“圓渦形”刮削痕,狀似樹木的年輪 ( 圖 5-6) ,那種熟練的工匠和運笏如飛的神態,此“險” ( 絕技 ) 非大師級工匠不可為啊!足壁較薄為裡直外牆向內斜收式,圈足中央「天」字一撇一捺也划刻的極淺,底部的“海濤紋” ( 波濤翻捲的海浪 ) 即代表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 ( 下 )

〈永樂遺物天字一號卵幕茶盞〉

圖片
「卵幕杯」名傳於世,吾遍尋不著!踏破鐵鞋無處覓,網拍中竟然發現有現貨供應,超薄胎「天」字款功夫茶杯,每只定價 2000 元新台幣,彈指間就將稀罕物件納入囊中,得來全不費工夫!“文物鑑定”是一個不斷向未知領域探究的過程,每一件文物的產生與同時代器物必有關聯性,客觀與公正對新發現文物進行“對比鑑定”,“先驅者”走在前端,鑒往知來傳承過去失去的美好幸福,對新購藏的三只卵幕杯進行斷代考證,經查證耿寶昌圖錄 ( 圖 3 第 6 件 ) 此器確為當時“脫胎瓷”代表作,能夠“傳承至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個人研判應該是新出土或盜掘自帝王墓葬,可惜被文博界“無知者”竟以假而斷,相信隨著主人這篇文章發表後,會提高人們對“國之瑰寶”的重新認識,從而會給它們應有的尊重。 《長物志》中記錄有 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盞” ,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茶盞工藝最完美的傑作。《長物志》說:「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 潔白如玉可試茶色,盞中第一。 」五六百年前的巔峰造作之器皿,一定會呈現出其工藝特別高超之處,是否就是傳說中的卵幕茶盞? “明代永樂甜白釉暗刻雲龍紋茶盞” ( 圖 1) 尺寸高 4.5x 口徑 10x 底徑 4.4 公分,底足中央有「天」字款,造型是口微撇折腰豐底,外牆划刻隱藏兩條火雲龍紋 ( 圖 2) ,這只茶盞很輕僅重 40 公克;用於盛茶的茶碗比吃飯用的更小,這種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詩詞中常有反映,諸如唐白居易《閑眼詩》云:「晝日一餐茶兩碗,更無所要到明朝。」詩人一餐喝兩碗茶,可知古時茶碗不會很大也不會太小,茶碗宋代以前稱為“盞杯子”,其基本器型為敞口斜直壁,一般比飯碗小比酒杯大。 “脫胎瓷”自明永樂起至宣德、成化,自此以後就極少見。胎体薄如“蛋殼”極為輕盈,俗稱作“卵幕”; 永樂白瓷製品中有些薄到半脫胎的程度 ( 註:脫胎瓷的製作工藝上易與模具器相混,也有人會與注漿胎器混為一談,下一題再來談鑑定辨偽方法。 ) ,還能在器皿上划刻双龍紋,薄胎瓷的器型規整碗口平直,技藝可謂精湛絕倫!由於存在燒造工藝上的困難,所以胎質特殊的永樂脫胎器早已名傳於世,也正因此決定了它的稀有名貴。清人詩中還有形容它“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佳句。相信類似這種須具備“超越理念”方能認定的瓷種,在以後的現實中會一步步得以確立,這樣陶瓷絕技才能彰顯出中華文明的真正偉大!(上)

〈絕世寶物琺瑯彩雞缸杯審定〉(下)

圖片
《陶說》載 : 「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 神宗時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值錢十萬 。」 成化官窯瓷 胎白如玉還能透光,獨家礦物彩“姹紫”色料含鐵 ( 後世難仿 ) , 成化鬥彩瓷名重於世, 專家卻不敢承認大明王朝已成功燒造出“ 琺瑯彩”瓷 ( 圖 1) ,今天來談談“成窯”琺瑯彩雞缸杯工藝鑑定有何訣竅?(鬥彩雞缸杯則在臥足的修坯工藝已發表) 景德鎮御窯專為皇帝造瓷器,其製瓷工藝是十分精湛的, 拉坯和煉泥的工藝過程,包括修足的工藝過程很複雜, 所創製“半脫胎”瓷胎工技削薄特徵 ( 圖 3) ,工匠先將坯泥置於古代轆轤 ( 樹幹鋸片的木輪 ) ,借轆轤旋轉之力把坯泥,用雙手「拉坯」成所需的形狀,再將拉成的坯 ( 半乾時 ) 置於輪上用刀修薄,使器表光潔這道工序稱為「利坯」,圓器拉坯時底部留有泥柄,然後挖成器的底足,這道工序稱為「挖足」 ( 圖 2) ,這些工藝特點皆在此“轆轤車”上完成, 中國五大名窯柴、汝、官、哥、定瓷 “ 成型工藝 ” 都靠它 。 “古玩”作為一種收藏品,要關注那些是特別為皇家燒造“御用”瓷,這種瓷器精緻性、藝術性、增值性會比較高。 物件一上手先看是否為“手拉坯”成型 ( 口沿外撇 ) ,再迎光審視杯內底 心中央是否 有一 “ 凸臍 ” ,是手工璇削後所留下的 ,大部分卻看不見或隱約可見 一個凸起點 , 工藝鑑定審察 過程中, 發現 施釉層較薄的 兩只“明成化藍地琺瑯彩雞缸杯”,還能看見 壹毫米左右的螺旋式刮削痕 ( 圖 3) ,目前小件器物的現代仿品,杯心與底足皆未見過使用傳統工藝的。

〈古瓷工藝鑑定關鍵點轆轤車〉(上)

圖片
古玩吃的是眼力飯,打眼、還是撿漏全憑 “ 悟性 ” ,眼力就是一把刀,要在江湖上混,宰人、防身都靠它,景德鎮瓷錄中的 “ 轆轤車 ” 原型 ( 圖 1) ,中國五大名窯柴、汝、官、哥、定瓷 “ 成型工藝 ” 都靠它,惟有台灣宣龢齋能收集齊全; 中國瓷器最引人遐思的名器「柴窯」,前人形容此神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可惜已成絕響,現代人無緣一見! 2006 年吾攫獲五代時期後周世宗柴榮的「瓷皇」等於得到全國冠軍,翫古實力相當於“陶瓷五段”高手,台灣的印第安納瓊斯誕生,奪寶冒險家 ( Indiana Jones Adventurer) 專獵文化遺存稀世瑰寶,所拍攝的柴窯檔案相片 ( 圖 2-6) ,若有機會再拍一組「千年瓷皇的顫抖」影片上傳 YouTube.. 中國傳統製瓷工藝“ 圓器拉坯 ”,古代作坊採用“手動”轆轤車拉坯成型 ( 圖 1) ,手製特徵內底心中央會殘留有一“凸臍”,包括五代柴窯缽皆能看見此一特點 ( 圖 4) ,柴窯“罅隙”手工拉胚裂縫 ( 圖 5) ,並具有五代瓷器特徵氣泡明朗如珠特點,工藝痕跡代表歷史時代縮影,應該說是非常複雜和難於搞懂的;再透光審視柴窯缽內壁的刮削痕,狀似樹木的年輪一樣細密呈現“圓渦形” ( 圖 3) ,那種工匠熟練的功夫,把器肩與腹之間用手拉胚擴張至極薄僅厚 0.1 公分 ( 圖 2 見缽內 12 點鐘那條凸稜處極薄 ) ,此“險” ( 絕技 ) 非大師級工匠不可為啊! 宋代汝窯、定窯也都是一脈相承,到成化後期整個拉坯、煉泥製瓷工藝過程已達到了頂峰,五六百年前的“巔峰造作”之琺瑯彩雞缸杯,此器皿一直深藏於地宮之中不為人知,直到 2016 年才“驚艷現身”立即奪人眼球,成了一流收藏家爭奪的戰場。 相關影片:一代宗師陳文增生前揭秘古陶瓷工藝鑑定關鍵工具“轆轤車”。 https://www.facebook.com/alex.thong.353/videos/1595402413847238/

〈壺公窯昊十九流霞盞考證〉

圖片
2011 年觀看《大瓷商》講述景德鎮陶瓷人吳榮道 ( 許松源飾 ) 把祖傳的《制瓷實錄》送給陶昌南 ( 夏雨飾 ) ,劇中沒有看到吳十九天下馳名的 流霞盞 、 卵幕杯 ,內心正納悶是什麼樣的寶貝? 上月網拍又發現一件“稀世罕寶”,僅花費 398 元新台幣就順利奪下,這種“幸福”只能獨享是別人無法体繪的! 鑑定賞玩本是一種趣味,是古代文人墨客的社交方式,因為喜歡蒐集諸品寶玩,便會覺得滿有趣的,便將搜集視為生活之目標,乃“膏盲之疾”不治之症!清宮多寶格中,常貯存一些皇帝偏好的文玩,其中以紅釉系列文房為最,如郎紅水盂等物件,今天獻寶之物是否為失傳已久的 丹砂流霞盞 ,因文物的出現輕易解開此難解謎團。 昊十九浮梁(景德鎮)人,自號壺隱道人。據「吳邦振墓志」( 1973 年江西都昌縣境出土)證實:昊十九系明代嘉靖至萬歷時景德鎮人,姓昊氏,邦字輩,以昊十九的排行名於世。出身於世代製瓷之家,能詩善書畫,所制瓷器極精巧,當時稱為「 壺公窯 」 。昊十九師承家傳技高一籌,所制薄胎瓷輕若浮雲,薄似蟬羽,精美絕倫,極負盛名。《景德鎮陶錄》:「壺公窯,神廟時燒造者;號壺隱道人。其色料精美,諸器皆佳。有 流霞盞 、 卵幕杯 兩種最著。 明代詩人樊玉衡、鑒賞家李日華有詩贊之: 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載:「浮梁人昊十九者……所制精瓷,妙絕人巧。嘗作卵幕杯,薄如雞卵之幕,瑩白可愛,一枚重半銖。又雜作宣、永二窯,俱逼真者。」 萬曆年間任御史的樊玉衡贈詩曰:「宣窯薄甚永窯厚,天下知名昊十九。更有小詩清動人,匡廬山下重回首。」 這裡就擺明有兩條線索,李日華贈詩云:「為覓丹砂鬥市廛,松聲雲影自壺天。憑君點出流霞盞,去汎蘭亭九曲泉。」清乾隆年間《陶說》作者朱琰也題詩追贈:「龍泉兄弟知名久,甄土新裁總後塵,獨有流霞在江上,壺中高隱得詩人。」可以幫助大家進一步認識賞析, 點出最著名的“流霞盞”其色明如朱砂,猶如“晚霞飛渡”光彩照人。本器高 4.8 公分是用紅朱砂 ( 丹砂 ) 入釉,呈色不安定而流淌 ( 如流霞般 ) ,重量 106 公克,經過測試確實能漂浮在水面上,博得古人盛讚不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昊十九所作壺公窯嬌黃釉凸雕九龍小方盂盞,有銘文曰:「鈞爾陶兮文爾質,龍函潤珠旭東壁,萬曆吳為製。」 註解:紅釉品種中以明代生產的最為珍貴,明朝自中期後御器廠屢燒不成

〈元龍泉窑青瓷蓮瓣紋酒令杯〉

圖片
《高士行吟》 太白遺風戒貪杯,青蓮自號酒中仙。 把酒浩歌誰與共,鴻漸羽儀公道老。 君助酒幸鬦遺杯,划掌之樂酒道人! 唐朝詩人李白 (701—762 年 ) 號青蓮居士,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也寫 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 “ 酒中仙 ”( 圖 1-2) ,所以後人尊稱其為 “ 詩仙 ” 。 飲酒娛樂樣式中,最集大成者首推「酒令」,划拳猜枚巧對文句,均可助飲酒幸!今天吾為吟誦酒仙李白寫詩,屬於 “ 遊戲娛樂 ” 之作,比較不講究章法或合韻,主要為讓大家知道中國文物創作之奧妙 ( 精采 ) ! 元代不設科舉儒者有志難伸,陶瓷表現吾國文化淵源,匠人利用虹吸原理造出酒令杯,這種漏水杯民間稱「公道杯」也叫“平心杯”,酙酒只要超過杯中李白 “ 持杯 ” 之高度,酒會自動從杯底中心孔漏光 ( 溢出酒香 ) 。 每件文物都有屬於歷史的故事,當時是怎麼樣造出來的? 1219-1220 年成吉思汗西征中亞,攻佔花剌子模的首都撒馬爾罕後屠城,除 “ 也可兀闌 ”( 偉大的工匠 ) 不殺送回蒙古,為帝王權貴製造精良的工藝品,台灣某知名作家到伊拉克 ( 該地區曾是元帝國的版圖 ) 旅遊,曾買過一個金屬製的,視為 “ 至寶 ” 珍藏玩賞,此瓷杯集工藝、知識、趣味和審美性於一器,知典故歷史神交古人,太白搖頭吟詩神態自若, “ 文玩殊品 ” 未飲如飲賞玩已醉,好求得片刻的解脫! 相片說明: 1. 元龍泉窑青瓷蓮瓣紋酒令杯。 2. 李白杯內對稱吸水小孔。 3. 酒令杯底部中心漏水孔。 出典: 琴餘細嚼陶潛句,書罷深傾李白杯! ── 元 耶律鑄 ( 註:琴詩書酒人生四大樂事! ) 耶律鑄 (1221-1285 年 ) 契丹人,耶律楚材次子,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九世孫, 1258 年隨元憲宗蒙哥征伐四川,屢出奇計攻克城邑,賜以尚方金鎖甲及內廄驄馬。 1259 年,憲宗死於合州,阿里不哥據漠北與忽必烈爭奪汗位,他不顧妻、子在漠北,毅然歸向忽必烈。中統二年( 1261 )六月,忽必烈拜他為中書左丞相,這年冬天扈從世祖自上都北征,敗阿里不哥於昔木土腦兒(在今蒙古蘇赫巴托省南部)。耶律鑄繼承其父 “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