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3的文章

〈南宋官窯青瓷小貫耳瓶〉

圖片
生活休閒活動當中,一種精緻的賞瓷藏瓷文化,正在兩岸三地醞釀形成之中,中國五大名窯柴、汝、官、哥、定窯,“名瓷”如滄海一栗很難遇上,“官窯”顧名思義是宋代專為宮廷燒製的御用瓷,靖康劫難之後宋官窯南遷至杭州繼續燒造。此瓶兩肩配以貫耳的裝飾,堪稱中國古代青瓷的典範,應被視為南宋官窯的 工藝 珍品。 南宋高宗於建炎二十一年 ( 公元 1147 年 ) 興建皇家遊樂園“玉津園”,毎年新春元日,高宗喜歡在這裏舉行燕 ( 宴 ) 射。南宋周密撰寫的《武林舊事》中,曾記錄金國使者到南宋都城杭州的事實,北使到闕 …… 四日,赴玉津園燕射。在中國歷史中,春秋戰國時期征戰最頻繁,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逐漸演變用箭投酒壺作為娛樂項目,受到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的鍾愛。後來投壺就代替了射箭,成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 宮廷用瓷造型講究品種繁多,官窯器造型亦趕流行仿古銅器,燒出素雅端正如弦紋、貫耳等特點。 “南宋官窯貫耳弦紋小葯瓶”口徑 3.1 、足徑 3.0 、高 7.6 公分。溫潤如玉、凝若堆脂的粉青色釉面上,佈滿了縱橫交錯的斷紋 ( 開片 ) 使人產生遐想! 古董瓷器不僅代表中國人的智慧和精神文明,各式花瓶更是融入東方美學的結晶,從這件小貫耳瓶即可看到濃厚的「中國品味」 ( Chinesetaste) ,即具有東方風格、品味、特色與代表性的藝術結晶, 古陶瓷亦屬靜物類尤其是陳設瓷,器物陳設在室內會給人寧靜、肅穆的感覺,那條條紋路、塊塊紋片忽斷忽連,目光沿著紋線追尋而產生了躍動迷離之感,靜置器物因而有了生機,賦予古陶瓷千年不朽、長青不衰永恆的生命力,這就是開片藝術的魅力所在。文化人玩古就是一種消遣和懷舊,玩的就是歷史文物與傳承, 「文物」屬物質性文化財,一對 精緻裝丹藥超小迷你的官窯青瓷小瓶,其價值在“絕世無双”無可比擬呀,貫耳瓶為宋代流行的一種瓶式,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和龍泉窯等多有燒製,明清至民國時期景德鎮窯仿製很多,都屬民窯後仿的外型則“差很多”!

〈圓明園帝王御窯古月軒瓷考〉

圖片
清世宗雍正帝四十四歲即位,在位十三年中不下江南遊歷,其人嚴格內斂謹慎,審美水準極高,繼承聖祖康熙帝對琺瑯彩的喜愛,執政後立即對清宮造辦處的作坊進行整頓改革,內務府造辦處是專門製作皇家御用物品的工廠。 根據雍正九年各作成做活記清檔,考證出圓明園琺瑯作具體創建時間。 雍正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柏唐阿、鄧八格來說內務府總管海望,傳、著在圓明園造辦處做備用磁器上燒琺瑯,各色器皿等件。欽此。 ( 琺瑯作 ) 雍正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本月二十五日柏唐阿、馬維祺為燒琺瑯活計立窯,用高二尺八寸、寬二尺、長二尺五寸木桌六張,高五尺、寬三尺立櫃一件,板凳六條,水缸二口,長七尺、寬六尺鐵頂火一份。回過內務府總管海望,著用造辦處庫內無用木頭做給。欽此。 ( 記事錄 ) 以上兩條歷史資料明確記載了“圓明園琺瑯作”的設備擴張欽令及窯爐規模 ( 燒造瓷器增大到 30 公分左右 ) 。 雍正中期後琺瑯彩瓷製作量大增,原有造辦處琺瑯作人數、製作規模無法承受所賦使命,於是設備增加、作坊規模擴張就轉移到京外的圓明園琺瑯作。由長住圓明園中的皇帝親自巡視督促、指導活計的製作 ( 直接監督不用下條子 ) ,並參與創作和設計的美術品,直到 1735 年 8 月 23 日子刻雍正帝崩逝於圓明園為止。 琺瑯彩瓷“不盈一尺”兩件一對,以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体,雍正後期琺瑯彩瓷的成熟風格,作品包括藍料書“雍正年製”外,出現“雍正御製”則更精彩,“清雍正琺瑯彩花鳥觀音瓶”高 23 公分 ( 如圖示 ) ,在純潔的白瓷胎上繪紅梅和一對白頭翁,詩句“武陵水映春無色,露井風開月有痕”,印章“佳丽”搭配“彬然”、“旭映”,為雍正十二年最後兩年燒造的代表作。 註解:圓明園在北京市西北郊外,為清康熙時代賜給雍正的一座皇家園林。雍正皇帝解釋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的涵意,與康熙的行宮暢春園為鄰,乾隆為皇子時曾居住圓中長春仙館,雍正賜號長春居士,乾隆當皇帝後又在東邊大加拓建長春園,與原有圓明園、萬春園呈倒置的品字形佈局,總面積等於 8.5 個紫禁城!

〈盈掌大小雍正御製詩瓶經典〉

圖片
很多陶瓷收藏家,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擁有一件清三代琺瑯彩。琺瑯彩瓷中極品深受康雍乾三帝寶愛, 1949 年之後大部分被國民黨政府運來台灣,現存琺瑯彩器大多是碗、盤之類,立式器物本來就燒造的少,多典藏於乾清宮端凝殿與養心殿,清三代琺瑯彩瓷器絕大多數都藏在台北故宮。原天津藝術博物館館長崔錦說,他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看到很多琺瑯彩器物,但形狀多是盆碗狀,作為立体瓶狀實物,他在該館沒有看到!真三代琺瑯彩瓷不易於坊間得見,美術史論家和鑒賞家們欲尋找「古月軒」不是沒有希望,只要找上宣龢齋主人,就沒有找不到的歷代官窯名品! 大清“御製”器物如同欽定、敕撰、詔令,代表“皇權至上”不容侵犯,其製器之巧,實為甲於古今。雍正五年 (1727) 皇帝降旨頒布「內廷恭造式樣」,指示宮廷文物必須與宮外生產 ( 外造 ) 的有所區別,以從中建立一個專屬宮廷的風格樣式。就琺瑯彩瓷的裝飾紋樣而言,詩、書、畫、印四種元素,因鮮見於宮外造作,堪稱中國彩瓷“經典”。“清雍正琺瑯彩鴻雁花瓶”在裝飾上畫圖、題詩和印章 ( 詩句“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 ,三者意涵相通互為輝映。乃至於器底款識,雍正時期的琺瑯彩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雍正年製”、一為“雍正御製”藍料款,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框,此對花瓶底足內書“雍正御製”宋槧体字双方框款,較早期雍正御製仿宋体楷書款更公正。 註釋:經上手審定瓶高 15.3 公分,白胎燒成溫度可達攝氏 1300 度,清官窯釉潔白細膩,氣泡小而密已沉底,偶見一二散落大氣泡,確為古柴窯產品;比對宋槧体字款更見圓熟,非民國時此類款識器物 ( 多書寫不精 ) ,應為雍正十二年圓明園御窯燒造的晚期作品,因持有者不公開圖片,僅提供買主親臨鑒賞。

〈雍正御用紅地琺瑯彩蓋杯〉

圖片
台北故宮收藏康、雍、乾琺瑯彩瓷器 300 多件,佔全世界存量的絕大多數。 3 月 28 日特地前往台北故宮博物館參觀“金成旭映 ─ 清雍正琺瑯彩瓷”展,並購買最新 2 月出版圖錄來研究,發現三件一組蓋杯 ( 附托盤 ) 為傳世器型所沒有的,金彩題詩「百囀千聲隨意好,山花紅紫樹高低。」句首印章“佳丽”、句末押旭、映兩章;彩繪具有濃厚的宮廷繪畫風格,圖案畫牡丹、竹葉、雀鳥與蝴蝶。紅地琺瑯彩杯蓋上有一細冲係舊傷,推測為雍正皇帝日常使用的器物,“大清雍正年製”二行双圈釉下青花款,顯示在景德鎮也曾燒琺瑯彩瓷,清代康熙 55 年至雍正七年 (50 壽 ) ,正是兩朝力求突破提煉紅色琺瑯料 ( 紅料最難掌握 ) ,雍正中期以後琺瑯彩瓷主要以黃、綠兩個色系為主。台灣私人收藏的清三代琺瑯彩瓷真品,個人“上手”看過的就有 1-20 件,雍正的風格清新淡雅最好看,沒有康熙初燒的謹慎和呆板,也沒有乾隆的豔俗和繁縟,我認為以現在的工藝再加上科技也仿不了 ( 下題再談 ) ! 中國國家博物館專家為重拾琺瑯彩瓷器的製作技巧,邀請景德鎮製瓷大師熊建軍共同研究恢復琺瑯彩工藝。與其他瓷器不同的是琺瑯彩顏料含有硼或砷,砷是一種有毒物質,高溫爐周圍的幾個人全都流鼻血了。直到 2005 年已能按照前人工序複製琺瑯彩瓷,在複製過程中專家全程監督,整個生產過程完全採用清代傳統工藝和原料,包括採石、碎石、淘泥、洗泥、踩泥、揉泥、拉坯、修坯、吹釉、畫坯、寫款等幾十道繁瑣複雜的工序,無一例外的都是採用古人傳統的手工方式製作,最終以柴窯燒製完成,高倣品底部都刻有紀年號和絕版編號以防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