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0的文章

〈金絲鐵線南宋哥窯菊瓣小碟〉

圖片
縱觀史論文獻資料已說得很清楚,宋時沒有關於 “ 哥窯 ” 的記載,最早提及 “ 哥哥窯 ” 的已是在 元朝末年孔齊《靜齋至正直記》: 「乙未 (1355 年 ) 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 哥哥窯絕類古官窯 ,不可不細辯也。」 傳世哥窯瓷器也不見宋墓出土,出土哥窯的全部是元墓,乃是當時南宋遺民仿宋官窯製造的器物,屬於後朝民窯的產品,而哥窯瓷理應屬於宋代官辦窯器,元朝以前並沒有 “ 哥窯 ” 的說法完全正確! “ 哥窯 ” 倒底是哪個樣子?個人認為要根據具体發現實物來分析,不講“實學”討論即是空談 ( 沒有養分 ) ,元明清到民國都有仿燒,坊間到處都是後仿分身,如何欣賞哥窯之美? “南宋哥窯菊瓣花口小碟”口徑 13.1 公分,是吾在文物市場上新發現 “ 到代 ” 的宋哥。 傳承中華文化的 造型 元素,作品 線條 呈現出 24 瓣 菊式花口,融合宋人 審美情趣 的藝術品, 開片 如“ 金絲鐵線 ”般的裂紋,並隨著歲月還會不斷地增生,底部圈足為 滿釉 “ 支燒 ”與宋官窯類同 。每一件宋代古陶瓷 原創作品, 都是挑戰燒窯與時間合力完成美術品,收藏鑒賞更能 增進 您的生活 品味 ,除了 賞心悅目 之外,也是 永恆 的 財富 ,是一流“ 鑑賞家 ”最棒的投資選項。

〈元青花舍利灰罐跳刀痕辨偽〉

圖片
地下文物市場有那些“流散文物”,那些則是主觀臆造的“妖怪”?還是值得搶救的「文化國寶」?搞文物鑑定者屬“實戰派”,自己掏錢買東西“成敗自負”,只要是真品“價可議”!吾是吃虧上當繳足十年學費,才練就一双「八成眼」! 2004 年 4 月 26 日當天早晨送小孩上學後,只用一個小時的空檔就獵得此件“國之重寶” ( 早餐店買到元青花骨灰罈 ) 。文物收藏是我的興趣、理想和堅持,一個文物一個故事,一個文物一段歷史,研究文物越深入,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秘!我個人認為陶瓷鑑定斷代,當掌握部分資訊時,即可梳理解讀“訊息” ( 寶物情報 ) ,並進行推測、考證、分析…,“演繹邏輯”多觀察多比對,如同福爾摩斯“推理”探案,幹一行要像一行,各行各有其專業,內行者看“門道”,過招即知對方“道行”! 陶瓷斷代要建立在考古基礎之上,有了可供比對之出土文物,從器型、紋飾方面斷代就有了依據,除了“蘇麻離青”材料不可仿之外,更重要的是否符合當時“製作工藝”, 對元青花底足跳刀痕辨偽,絕不可輕信其「真」!今日方可將真假教材同時展示出來,您是否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區分出其中的差異? 附圖說明: 1. 元青花龍紋罐內部自然的跳刀痕。 2. 元青花骨灰罐底足護胎泥黃衣子。 3. 仿元代青花昭君出塞罐底足跳刀痕 ( 用刻的 ) 。 4. 高仿元代青花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底足跳刀痕 ( 高仿品足部噴上氧化鐵劑神似窯渣痕跡 ) 。 ※網友:真假難辨!可謂「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回覆讀者: 2003-2004 年景德鎮珠山南麓御窯遺址考古, “轆鱸” ( 瓷器拉坯成形的陶車 ) 坑首次發掘出土,使用年代自清康熙早期到廢棄後遺留,學瓷者要先明瞭古代轆轤特有的現象,才能學好陶瓷鑑定的真功夫!古代轆鱸圓形轉盤因取自樹幹,因無現代工具鋸不平 ( 厚薄有差異 ) ,旋轉時會自然產生跳動 ( 上下震動 ) ,使用時會產生那些工技痕跡,如黏附粗砂所產生的刮痕,和砂粒脫落時的中止點痕,及修坯刮足或刮底時的跳刀痕,這些工藝特點直到晚明瓷器都還看得見!

〈南宋哥窯米黃六瓣葵花壘子〉

圖片
“宋哥窯葵花式洗”高7.5 cm、 口徑17cm、足徑16.7cm ;六瓣葵花形洗,通体施米黃釉, 釉面開片交織如網 “縱橫交錯”,開片表面釉層漸漸內裂,是瓷器歷年既久所形成自然的片紋,足底無釉顯現黑褐色胎皮,此高筒洗造型優美與南宋官窯器型相同。 釉層瑩潤如玉呈現出“ 鐵線 ”與若隱若現“ 金絲 ”交織,釉面上大小片紋構成優雅和諧的藝術表現。

〈古樸典雅南宋哥窯投壺式瓶〉

圖片
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隨著新出土文物的發現和考古資料的不斷充實,逐漸有了清晰的面貌, 宋哥窯中最經典的造型「投壺」樣式 ( 圖 1-2-3) 高 23.5 公分,此器釉層未經染色完好如初,釉面泛酥光偏米黃色 ( 圖 5) ,胎呈深褐色,釉薄處顯現出“紫口” ( 圖 4) ,器足處皮殼厚呈現黑色俗稱 “ 鐵足 ”( 圖 6) ; 釉層內氣泡特多如珠隱現, “ 攢珠 ” 是指細密如沫的小水珠,同時還有一種更大的氣泡 “ 聚球 ” ,也就是說真品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坊間到處都是不到代的後仿贗品, “ 攢珠聚球 ” 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重要依據。 長期學界就有“官哥難辨”的歷史懸案,我個人認為不論傳世哥窯或出土哥窯,器型不道地的產品,片紋呈現“ 金絲鐵線 ”特徵者,很大一部分是明清以後的仿哥窯器,市場上出現元代哥窯瓷就已經很難得了。

〈宋哥窯百圾碎弦紋圓洗賞析〉

圖片
到底有沒有宋哥窯?以現存傳世的宋代型制哥窯瓷器,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實屬南宋官窯 ( 時人稱為杭窯 ) 燒製的,應該是紹興年間 (1131-1162 年間 ) 能工巧匠隨遷南方,朝廷令地方州府為宮廷代燒的官窯瓷器,故與南宋官窯十分類似, 可比對杭州捲煙廠出土 南宋官窯 破片殘件 ( 圖 7) ,有 “ 丙子”字樣 ( 圖 8) 即西元 1156 年紹興 26 年, 一九九七年五月位於南宋皇城的杭州捲煙廠綜合樓擴建工地大規模密集出土南宋官窯瓷器破片。 ( 補記: 1956 年浙江杭州 煙廠工地 發挖時也掘出十餘件宋官窯,這批瓷器大部分成了宣龢齋主人的藏品。 ) 以個人認為要根據具体發現實物來分析,不講 “ 實學 ” 討論即是空談 ( 沒有養分 ) ,縱觀史論文獻資料已說得很清楚,宋時沒有關於 “ 哥窯 ” 的記載,最早提及 “ 哥哥窯 ” 的已是在元朝末年孔齊《靜齋至正直記》:「乙未 (1355 年 ) 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 ( 註釋 ) ,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辯也。」 傳世哥窯瓷器也不見宋墓出土,出土哥窯的全部是元墓,乃是當時南宋遺民仿宋官窯製造的器物,屬於後朝民窯的產品,而哥窯瓷理應屬於宋代官辦窯器,元朝以前並沒有 “ 哥窯 ” 的說法完全正確! 吾在文物市場上從未見過真正 “ 到代 ” 的哥窯,到現在為止也還沒搞懂宋 “ 哥窯 ” 是哪個樣子,元明清到民國都有仿燒,坊間到處都是贗品。 至於 我自己的第一個藏品就是一個洗 ( 口徑 16.6 高 6.5 足徑 9.0 公分 ) ,在年代上沒有問題是為宋器,但是胎是北方窯,器型上也能看出是北方的,故個人贊同傳世哥窯器 “ 絕類古官窯 ” 。 宋代瓷器以片紋見長,開片如魚網形的 “ 百圾碎 ” 紋片 ( 同老虎洞窯遺址出土標本 ) ,其釉色為炒米黃偏灰青;圓洗腹肚凸起弦紋二道,弦紋為典型哥窯特徵,使單色釉具備起伏變化,更增添了韻律感。 淺圈足滿釉支釘燒,足徑較碗產品略大顯現出端莊穩重, “ 哥窯 ” 器物造型優美大方,胎質細膩工藝精良,且多文房與祭祀用器,皆為宮廷用瓷的

〈不畏百獸蒙古守護神獅子王〉

圖片
經濟自由時沒有貸款壓力,把工作視為“玩樂”,才能享受到無窮的樂趣,是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手法。鑑定元青花並非用科技儀器就能解決問題,你必須具備傳統的實踐經驗 ( 實物與踐行 ) ,考據物證要有“根據”而非憑空猜測,考據學特別尊重“實證”,所以 本站談“鑑藏”一律以所發現實物為見證,進一步再深入研究寫出心得釋文, 考古學家致力於探索人類文明的起源,若沒有“探索本源”研究歷史的根基,就無法解讀“中華國瓷”帝王年號款的來龍去脈! 令人嚮往祖國燦爛的文明與歷史文化,探討歷史文物之謎,搜尋中國失落的文化寶藏,文化“尋根探源”即是一種歷史的使命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至正九年置」 (1349 年 ) 青花獅子蓋盒,研究探索與蒙古族信奉藏傳佛教(喇嘛教)有關,原來此物是元青花創燒蒙古國花的“鼻祖”,這就要從所繪“纏枝菊花”圖案紋飾談起;圖騰崇拜意指一個氏族的標誌或圖徽,即象徵血緣關係的氏族標誌,把某種動物 ( 獅子 ) 、植物 ( 菊花 ) 或其他物体 ( 灰狼 ) ,視為自己的祖先、親族或保護神,虔誠地頂禮膜拜。 1964 年河北保定永華南路元代窖藏中,出土了一對元青花釉里紅獅鈕蓋罐,菊花雕塑堆貼圖案豐富,器蓋上的蹲獅望天吼;古美術品“創作”始於宗教文化力量,獅子是蒙古禁衛軍 ( 怯薛 ) 首領的圖騰,從“元青花至正九年置獅子吼佛盒”與“至正十一年元青花大衛瓶”標本,元瓷“風格”耽溺唯美在菊花符號中氾濫,肯定與蒙元帝王的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有關。 元代一幅青花竹石芭蕉獅子庭園水墨畫 ( 文人畫 ).. “元青花竹石芭蕉獅子庭園蓋盒”高 12.2 CM 、圓徑 18.5CM ,至正九年「置」指設置屬官用瓷,由元代匠作院定稿,代表蒙古皇帝和最高統治集團 ( 貴族 ) ,對瓷器製作的干涉、控制的軌跡 ( 圖 4) ,在印度佛教“獅子”被視為神獸,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之一,佛陀說法如“獅子王”低沉咆吼,持獅子王“無所畏懼”之心,建立不畏任何困難、阻礙的堅固信心。元朝畫家如吳鎮畫竹多取一枝拔地而起,直立或斜立出自石塊間,曾大量出現在 1345 年之後 ( 時代風格明確 ) ,將竹石墨竹“文人畫”繪於青花瓷上實屬罕見啊!吾 2004 年購入此件元青花開始研究至今,已邁進第 16 個年頭才完全弄明白! 相片解說: 1. 至正九年

〈十年磨一劍 笑傲江湖〉

圖片
2004 年 5 月 31 日是一個特別值得 “ 回憶 ” 的紀念日,憑藉著不可遏抑的爭勝雄心,個人在文物市場淘寶的第十年,當天傍晚 尋得此件中國陶瓷史的 “ 聖杯 ” ! 元代瓷器款識,只發現紀年、紀事銘 ( 供養款、許願款 ) 與政府機構銘。 驚世異寶「至正九年置」 (1349) 元青花獅子扁圓蓋皿,為 “ 天下第一 ” 的正規帝王款官窯瓷器,它的發現開創了中國陶瓷史的新里程碑! 獅子是蒙元帝王親軍 ( 怯薛軍 ) 儀衛首領圖騰,香港徐展堂也保存一件獅子園林圖大盤,從伊斯蘭地區進口的上等氧化鈷料 “ 蘇麻離青 ” 繪製,為高鐵低錳的砷鈷礦, “ 價倍黃金 ” 非高級畫師不能使用,繪畫出吼叫的獅子 ( 亦有狻猊或藏獒說 ) ; “ 獅子林 ” 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 650 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元至正二年 (1342) ,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 ( 獅子 ) 。」園林史說出自倪雲林手筆,倪雲林名瓚 (1301-1374) ,是元末鼎鼎有名的大畫家,他擅長於山水畫,還精於園林設計。正逢至正青花瓷成熟期,人物典故相呼應的時代產物, “ 獅子園林圖 ” 在燒造時間上也頗穩合,用湖石堆砌之藝術庭園,成了 “ 獅子林 ” 觀景的主題。 此圖畫竹枝一竿用筆蒼勁,除主幹以濃墨為之,枝葉用墨皆稍淡外,再用撇筆法寫葉,表現出堅韌頑強的精神力量,實乃文人畫家寄情筆墨的用心之作,其藝術表現手法乃效擬宋人文同,而較之老辣,富有書法筆意。園林中獅子尾巴高高翹起,氣勢神武好不威風!傳統水墨畫寫意 “ 不求形似 ” 、 “ 畫必有意 ” 的本質,按照作畫的構圖原理進行栽植,圍欄內太湖石、芭蕉、竹類、花果相互交映,元代青花瓷圖案多樣性,是視覺繪畫的一大革命,也是中國最早的青花瓷水墨畫。 附圖: 1. 蘇青墨書至正九年置官窯款識。 2. 元青花底足帝王年號款大發現。 3. 元青花獅子扁圓蓋。 4. 磨傷土咬的開門老貨。 5. 器皿內部蕩釉工技明快的軌跡。 元青花盪釉工藝真偽鑑別: 中國每一個朝代製瓷工法均略有不同 ( 不斷地演進 ) ,元代技術純熟的工匠,先勺起一瓢稀漿倒入器皿內,以 “ 純手工 ” 往返搖動後,再反轉胚体倒出多餘釉汁,特徵 “ 器口 ” 不留釉,液汁流痕暢快利落,工藝軌跡自然而不規則,仍可看到未被釉漿覆蓋的 “ 麻倉土 ”

〈元青花第一件至正型帝王款〉

圖片
至正青花瓷“標準器”驚世現身! 元代官府作坊浮粱磁局由將作院監管,蘇麻離青鈷藍料書寫『至正九年置』 (1349 年 ) ,改寫元青花無正規帝王年號款懸案,開創中國陶瓷史的新里程碑,碩果僅存的物證價值難以估計,歡迎國內外陶瓷專家找出偽仿破綻! 一、元青花特異紋飾 “ 獅子庭園圖 ” 考據: 將作院諸路設在杭州的人匠總管府,下屬 “ 畫局 ” 掌描造諸色樣制,由亡宋工匠建立並延續到元末順帝朝,匠戶製作要遵循畫局提供的樣本,嚴格限定不許輒自變移;獅子圖是怯薛 ( 禁衛軍 ) 首領的圖騰,僅次於龍鳳紋,具有元四家水墨畫風最難仿繪。元官窯認定雖各有說法, “ 至正型 ” 代表當時最高工藝水平,景德鎮考古專家劉新園訪台曾經透露,元青花高級畫師只有三人,通過畫風進行鑑識確實如此,包括繪龍紋前後期兩人與畫水墨一人,元順帝 “ 欽定 ” 專效朝廷以區別皇室用器尊貴獨特,仍需進一步推測考證。 二、元順帝啟用南人掌畫局: 蒙古國匠籍為世襲制度,工匠身分略同於奴隸 ( 人格喪失 ) ,優秀工匠由皇帝限定只能效命宮廷,個別工匠甚至能成為局院官吏。行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始置於杭州,治百工之事其官屬頗盛,下屬 “ 畫局 ” 掌描造諸色樣制,由亡宋工匠建立,羅世榮 ( 字國器、錢塘人 ) 至元丙子為行金玉府副總管;元代實施民族分化政策:分蒙古、色目 ( 穆斯林與西洋人 ) 、漢人、南人 ( 指江浙、江西、湖廣等地 ) ,以南宋臣民為最低下。知鬼谷以錢代蓍法使錢三文熏於爐上,祝畢擲錢卜卦易之道,顯見畫師必為宋遺民無誤,與錢塘人羅國器肯定有關聯,或許羅本人就是瓷繪 “ 文人畫 ” 創始者不無可能;扁菊紋暗示高壓統治下的高士身份,柳枝代表著逆來順受的臣民,一根竹枝風中搖曳象徵氣節尚在,這些文化素養蒙古族不會懂!比對「至正九年置」獅子庭園圖畫風近似,極可能出自一人手筆或同一作坊。 三、元官窯 “ 設置款 ” 初探: 元青花無正規年款,帶款的極為少見,據報大陸已發現「至正三年置」款識之器底破片,『龍神』美術考古研究所藏「至正九年置」標本,為陶瓷學者欲尋找的世界級瑰寶,此一代表性物件的新發現,成了揭開元青花分期與斷代的重要憑證極具史料價值,「發現者」將在中國陶瓷史上留名! 四、至正九年「置」官款標本研究: 生產登記「至正九年置」為官款可靠標本,非一般紀年銘或供養款,鈷藍料寫款未罩

〈玲瓏秀奇成窯奇葩小蟋蟀罐〉

圖片
朱佑樘( 1470 - 1505 年)明憲宗第三子,母淑妃原為內宮女史紀選侍,大明成化六年七月生於西宮。時萬貴妃專寵,宮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後,憲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宮中。十一年 六月,淑妃暴薨追封 命名 為“恭恪庄僖淑妃” ,大學士商輅等因以建儲請。帝年六歲,哀慕如成人,同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子。」 明朝中期官窯款蟋蟀罐過去不曾發現,本人特地去搜尋出一批皇家專用蟲具,包括帝后與皇子們使用的蟋蟀罐。成化十二年 景德鎮 “ 御器廠 ” 專門燒造此一批小型蟋蟀罐, “ 紅龍 ” 足為四爪只有一個,為弘治帝朱佑樘幼年心愛之物 ( 該蟲罐有使用痕跡 ) ,葡萄蟋蟀罐是唯一的一個,成化官窯 “ 鬥彩嬰戲五子登科蟋蟀罐 ” 是全世界僅存這一對 “ 稀罕物 ” ,另有夔龍、双凰、仙鶴、鴛鴦圖案同式樣蟲具總計 15 只,小蟲罐高約 8.1 公分、腹徑 9.5 公分精緻小巧,堪稱成窯 “ 奇葩 ” , 現為台灣收藏蟋蟀罐大本營珍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