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1的文章

〈乾隆祭天田黃璽失蹤之謎〉

圖片
“中國印”當選2008年北京奧運會徽,向世人昭示璽印是中華文明的驕傲。印者,信也;《說文解字》對“印”的解釋是“執政所執信也”!在中國歷代君王的皇宮內,皇帝璽印獨領風騷,從鈕制一望可知為清宮造辦處雕製之物,“龍”是中國鎮國之寶,有吉祥帝座之寓意,亦是中國四大瑞獸之首。乾隆弘曆舉行祭天大典專用的國石,陳壽山田黃石於天壇,并封其為“石帝”,其高貴的地位、顯赫的聲望,絕非其他任何器物可比。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古代皇帝冬至祭天時辰在日出前七刻,「望燈」點火從圜丘壇“南欞門”開始,祭天禮:第一項迎帝神行三跪九拜大禮(奏始平之章)、第二項奠玉帛(奏景平之章)、第三項進俎(奏咸平之章)、第四項行初獻禮(奏壽平之章及舞干戚之舞)、第五項行亞獻禮(奏嘉平之章及舞羽龠之舞)、第六項行終獻禮奉「福胙」祭肉(奏永平之章及舞羽龠之舞)、第七項撤饌(奏熙平之章)、第八項送帝神行三跪九拜禮(奏清平之章)、第九項望燎(奏佑平之章);“欞星門”三個大字為乾隆皇帝手書,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清高宗弘曆用祭天田黃三連章賞賜臣下,為籠絡統御以示親密。 俗話說:「天壇走一走,到處都是九。」古人以單數為陽,而九為陽數最高,圜丘的建築幾乎離不開九,三層圓形檯面,每層(樓梯)都是九階,每層鋪陳石板也是九的倍數,圍繞天心石的首圈為九塊石板,第二圈為十八塊,依序到第九圈的八十一塊。通過對「九」的反覆運用,以強調「天」至高無上的地位。八組“欞星門”每組三門,雙重圍繞圜丘,中間門稍高供天帝出入,左右門略低為兩翼陪祀設置,整体成「喦」(山)字型。根據可靠“寶物情報”顯示,這樣的田黃三連章有六組在台灣藏家手中(田黃石三連章原有八或九組),大小重量雖不同,除了各式精美雕龍鈕外,共同的特點是下承“原配”紫檀木座,完全屬皇家風格一路,實物可參考本人所藏三組田黃三連章相片。乾隆皇帝的印璽有600多方,其中最珍貴的“乾隆三鏈章”,是用一塊大田黃石鏤空成3條石鏈,每鏈系一方印璽,分別文曰:“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傳至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後繳交國家(1948年),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997年曾印作《中國郵票壽山石雕》的第一枚圖案發行。 晚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將圓明園大肆焚燒掠奪,進入安定門後便侵佔天壇,最後兩組“碩大無比”的壽山石田黃三連章,因此流落到民

〈乾隆元年三連璽款識標本〉

圖片
唐英十六歲起進宮廷為侍從,供役養心殿二十多年,四十七歲時以內務府員外郎頭銜“奉使江西監視陶務”,年近五十才領從五品職銜,“隸籍內務”終身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奴才”(臣下);雍正皇帝第四子弘曆(1711-1799年),即皇位次年(1736年)改年號“乾隆”是為清高宗,爲清代入關第四帝,在位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决定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顒琰,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病死於養心殿,終年89歲。 唐英燒造乾隆登基鹿首尊,繪瀋陽舊都奉天山水風景畫,龍興風水寶地的雪地景象,底足三連璽款識:中央“大清乾隆年製”六字釉下青花篆款,左右有紅字楷書“乾隆御覽之寶”、“皇清乾隆御製”金色陰陽兩璽印款相拱(註:此描金款有陰陽之分,左陽而亮、右陰而暗,絕難仿造!),底足書“唐英奉旨督陶燒造大清國乾隆元年正月大吉日御製,欽賜內務府員外郎署理九江關兼管景德鎮御廠窯務”圍繞一周紅字銘文,為二次低溫燒的後加款。近年來坊間出現不少模仿“乾隆登基瓷”贗品,本站特別上傳真蹟“標準器”圖片,以提供陶瓷同好比對,讓文物市場上那些“妖魔鬼怪”現形! 研究中國瓷器歷史的人都知道,清代帶有唐英銘文款的瓷器非常珍貴!它代表了乾隆時期制瓷工藝的最高成就和精湛水準,又有具体的製作年代,因而成為陶瓷收藏界與文物專家眼中的“稀世珍寶”,是研究乾隆前期官窯及“唐窯”(1728-1756年)斷代的標準器。

〈唐英督陶關鍵名瓷新發現〉

圖片
“雍正洋彩江山一片紅琵琶尊”此瓶肩部飾有如意雙耳,“創燒”早在雍正九年(1731年),由唐英督造與“佑陶靈祠”(風火仙廟)青花瓷匾在同年仲冬燒造,唐英題款瓷器存世稀少,陶瓷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大發現”!唐英進入景德鎮督造御用瓷器三年有成,大膽運用西洋陰影透視技法,以胭紅料繪出景德鎮山環水繞僻處一隅,胭脂紅(是以金作呈色劑)試燒成功,瓷胎洋彩表現出中國山高水長風景畫的氣勢,代表「唐窑」和清雍正時期製瓷的最高成就。唐英署有個人名款,墨書題寫五言詩一首,可進一步理解畫中的含意,初譯如下:「湖上清秋極,扁舟沉碧波;紫嘯唯示薪,無奈事明河。」前兩句指瓷器在秋天出窯後,稻穀塞緊素草裝桶,交小船水陸轉搬(運送)是不會破碎的;後兩句指冬天刮起東風(紫氣東來),仲冬燒窑唯有增添柴火,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吟讀這首詩時有些不順,可能行書譯字有誤,有請懂書法者幫忙解讀一下! 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號蝸寄居士,遼寧瀋陽(舊奉天)人,清朝雍正和乾隆時期內務府員外郎,事於養心殿,清雍正六年(1728年)江西景德鎮御窑廠的督陶官,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奏請解任同年去世。據《清史稿》說到唐英:「講求陶法,於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揮。」又指他體恤陶工慎用公帑,初抵景德鎮時為徹底瞭解瓷器製作,三年以來與陶工一同起居飲食,唐英作品除“創新”之外,所製造的御用官窑瓷器統稱「唐窑」,是為中國歷朝瓷器中技藝的最顛峰,除極具學術研究之價值,為唐窑“馳名中外”第一件存世最善,保證“絕無僅有”之代表作。 註解:唐英以歐洲傳入的金錫紫色或卡修斯紫色(Pourpre de Cassius)作畫,中國人稱洋彩、玫瑰彩或胭脂紅,此種釉上彩發色紅中偏紫,畫龍紋與青花能完美結合又稱“青花加紫”。 附圖:1.雍正洋彩江山一片紅琵琶尊。2.雍正九年胭脂紅山水琵琶尊。3.唐英署款墨書題詩。4.大清雍正年製篆款。5. 北京故宮藏品乾隆粉彩山水如意綬帶耳尊。6.霽藍描金開光粉彩花鳥暗刻松石綠釉如意雙耳尊。 附件: 〈唐窑創燒琵琶尊再造奇蹟〉 3月23日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估價在800-1200美元的民國粉彩雙耳尊,在中國買家競標下1600萬美元的高價落槌,成交價加傭金折合人民幣1.18億元,以超過估價22500倍製造了中國藝術品在西方市場的奇跡。馬未都稱此瓶為“霽藍描金開光粉彩

〈清宮天子御用涮鍋紀實〉

圖片
「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雍正皇帝在養心殿西暖閣題寫的對聯,單就皇帝的一頓飯來說,就不知耗費了全國人民多少血汗,豈不是天下在奉他一人嗎!清朝自雍正之後,養心殿是皇帝在故宮內的實際居所,前三年皇帝都居住在養心殿,西暖閣還設置專供皇帝使用的佛堂,晚年雍正才長住圓明園中。 雍正皇帝日常生活就餐器物,食涮羊肉使用瓷胎畫琺瑯火鍋,造型類似唐代越窑系褐彩雲紋鼑爐,顯現出宮廷的奢華風,天子古月軒火鍋通高 38.5 公分,全套三段式合組成一器,包含中段鍋子高 9.2 公分、上頂鍋蓋飾双龍首附提耳高 27.5 公分、下端承接筒形火紅描金爐座高 11.7 公分。清代御用瓷常使用金粉調彩,再用筆繪在瓷胎上,使器物更加富麗堂皇,達到錦上添花效果。鍋子器底藍料書 “ 雍正年制 ” 四字宋槧体款加雙方框,帝王紀年款由專人負責書寫,字体工整秀麗基本一致,清雍正晚期官窯款,多為宋槧体 ( 刻書字 ) 正宗小楷,青花色調純正,就連現代高仿也造不出來。 底部珊瑚紅地描金彩火爐,爐灶有開通風口見圖示,原本推測燒碳火又覺得太小,看到刻正在台灣歷史博館展出的「大清盛世:瀋陽故宮文物展」,一套清宮御用的「涮涮鍋」解答吾疑惑,此款名為「銀鍍金壽字火碗」,製作年代是十八世紀中期,一套四件皆以銀製成,包含蓋、碗、底架與中央放置酒精的小碗,是中國東北民族發明、再隨滿清入關。清代傳世品最早有掐絲琺瑯火鍋,晚清光緒瓷胎綠彩龍紋火鍋,都可以說明今天再出現瓷胎畫琺瑯火鍋並非不可能。 清朝歷代皇帝都喜食火鍋,火鍋經常是御膳中的主菜。乾隆、嘉慶年間經常舉辦的「千叟宴」(邀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入宮賜宴),宴中主菜便是火鍋。隨著八旗官兵駐防各地,火鍋逐漸風行全國。據史家考證,如今北京涮羊肉所用的銅火鍋,是忽必烈帶兵打仗時、在野外反轉鋼盔所成;滿蒙融合過程為滿族所吸收、再引入中國。廿世紀初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地方,也將當地涮羊肉的方式帶回日本,發展成日式的 shabu shabu 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