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3的文章

〈宣宗御用寶石紅蟋蟀盆稽考〉

圖片
清人朱琰的《陶說》卷六“說器”有介紹蟋蟀盆,作者說宣德盆的選料、製樣、畫器、題款,無不講究,“戧金”也是富麗堂皇的裝飾,即在盆的外壁繪以圖案,再嵌以金絲,技藝特別超然獨絕,自然更加精雅美觀。清初詩人吳梅村《宣宗 御 用戧金蟋蟀盆歌》有 云 : 宣宗在 御 升平初,便殿進覽豳風圖。 煖閣才人籠蟋蟀,晝長無事爲歡娛。 定州花甆賜湯沐,玉粒瓊漿供飲啄。 戧金髹漆隱雙龍,果廠雕盆錦香褥。... 君王暇豫留深意,棘門霸上皆兒戲。 鬥雞走狗謾成功,今日親觀戰場利。 坦顙長身張兩翼,鋸牙植股須如戟。 漢家十二羽林郎,蟲達封侯功第一。 詩中所說的“宣宗”就是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詩中所寫的正是宣德年間宮中崇尚促織之戲的情景:不僅宮中才人鬥蟋蟀以消磨光陰,而且宣宗本人也親臨觀賞。在封建社會,宮中所需,必然要取自民間。王世貞《國朝叢記》曾記載宮中“採取促織”之事: 宣德九年七月,敕蘇州府況鍾:比者內官安兒、吉祥採取促織,今所進數少,又多有細小不堪,已敕他末後自運,要一千個。敕至,你可協同他幹辦,不要誤了,故敕。 這道“ 御 敕”正是封建統治階級向民間強征促織的罪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宮中不僅專派內官四出“採取”,而且敕令地方官員“協同他幹辦”。朝廷的這道敕令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呂毖《明朝小史》有過這樣的記載: 宣宗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爲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經焉(註:以上三處引文均轉引自《梅村詩集箋注》卷四)。這個楓橋糧長的悲劇,控訴了現實生活中封建統治階級玩物殃民的“血腥” ( 造烏盆 ) 罪行。 蒲松齡( 1640-1715年 )和百姓接觸機會較多,因對統治階級種種的罪惡有所不滿。創作《聊齋志異》,用以諷刺現實寄託孤憤。所寫怪異故事大多採自民間傳說,並非脫離現實而編造,但是這種虛構並不是鑿空無稽之談,而是現實生活中類似事件的提煉和概括,燴炙人口的《促織》正是這樣的作品,所描寫的幻異情節,當然是作者根據社會流傳故事虛構的,於是乎出現了時代產物“洪憲年製朱紅戧金蟋蟀罐”!

〈侍衛軍副都指揮使印〉

圖片
侍衛軍副都指揮使印略考 ( 一 ) 「文物」就是歷史的代言人,圖片就是文物的化身,文化大革命之痛,文物瑰寶遺散海外,老銅印至天 16 年網拍 1680 元起標, “ 漏兒 ” 就在這裡!正確解讀為 至元十六年 (1279 年 ) 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中國後,初採漢人制度中央設立 “ 中書省 ” 的歷史見證物 ( 至元二十年于高麗設「征東行中書省」 ) , 侍衛軍副都指揮使印 “ 急就章 ” ,在印体素面上直接鑿刻八思巴文,此印可能是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這是歷史遺存的有關文字資料之外,不可多得的重要實物佐證,它誕生於忽必烈那個偉大的時代,其本身的含義已經超過所有的文物,可以說它是蒙古人統一中國之後,向外征戰最重要的一件歷史文物。與大陸河北東光發現至元十六年中書禮部造 “ 侍衛軍副都指揮使印 ”( 圖三 ) ,銅鑄八思巴印文略為不同 ( 副與揮兩字各多一筆相連 ) 。拍賣的這枚銅印包漿也自然,附著印色是油硃印泥絕對 “ 開門 ” ,雖然鬧双胞但極可能是先後所鑄,不能說文物是假的。 元代黃銅鑄造方形官印 “ 侍衛軍副都指揮使印 ” ,印面 5.4×5.25cm ,銅印重量 216 公克。印臺薄短柄鈕通高 4.7cm ,印文字体鑿刻三行九字八思巴文 ( 「九疊篆」体 ) ,印鈕的兩側有釋印文內容及執掌者,印臺右上鐫刻漢字對譯 “ 侍衛軍副都指揮使印 ” ,印背左側刻 “ 書禮部造至元十六年八月日 ” 款 ( 鑄造機構 ) 。至元十六年 (1279 年 ) 忽必烈任命忻都為第二次征日的元軍統帥,同時命令高麗王再次造艦九百艘。 「侍衛親軍」簡稱 “ 親軍 ” 又名 “ 衛軍 ” ,負責元朝兩個都城的安全外,又是朝廷的常備精銳部隊,隨時可以派出去征伐作戰;中統元年 (1260 年 ) 忽必烈繼承汗位後,仿照中原王朝禁軍制度組建的中央軍隊。第一個衛軍組織稱「武衛軍」,兵員三萬人左右,至元元年 (1264 年 ) 改武衛軍為 “ 侍衛親軍 ” ,分左右兩翼。至元八年 (1271 年 ) 改國號為「元」次年將都城遷至 “ 大都 ”( 今北京市 ) ,侍衛親軍改立左衛、右衛、中衛,掌宿衛扈從,兼營屯田,國有大事,則調度之。至元十六年 (1279 年 ) 滅南宋統一全國後,開始在侍衛親軍中按民族分類,原來三衛軍擴充成前後左右中五衛,大

〈金雞啼鳴寓意金榜題名〉

圖片
區分古董是否為“藝術品”的眼力?攸關收藏能否成功的最重要關鍵,今年網拍淘寶已開張大吉,只開一槍直接下標8,888元得“清代銅鎏金細雕鳳形水盂”,北京及台北故宮博物院都沒有的珍寶,個人認為這只不是鳳,而是隻公雞!自晚明興起至清代,涉及文人闲赏情趣的文房小物,與硯相關的水注、水中丞、水盂等等,或者說它們是筆墨紙硯的附屬品,最早見西晉青釉蛙式水中丞(腹內裝水因此得名),後人簡稱為“水丞”器形一般小巧,與文房用具中最常見的“水盂”(泛指圓器),功能大同小異! 明洪武二十六年朝廷頒布飲食器皿規定,公侯一、二品酒注酒盞用金,三至五品酒注用銀、酒盞用銀,六至九品酒注酒盞用銀。當時金器含金量有所不同,都不是純金製造(純金太軟容易變形),這只“明晚期銅鎏金天雞水盂”為典型文房雅玩,金光閃爍的盛(貯)水美器,器高7.6、寬8.2、厚3.9公分,重二兩二錢。双翼夾腹腔中空樣式,形狀頗似銅匜注水器用途,紋飾美觀造型生動令吾癡迷,文房用具乃精神文明的象徵物,代表文人雅士對精緻生活品位的追求,置於書齋案頭除陳設觀賞外,小者似拳方便隨身攜帶,又易於入手把玩摩挲! 宋人趙希鵠《洞天清祿集》曾寫道:「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覆磨,故有水盂。」晚明時期文玩風尚達到頂峰的繁榮,嘉靖萬曆人高濂《遵生八箋》載有《文房具篇》,書中對文具匣、研匣、筆格、筆床、筆屏、水注、筆洗、水中丞、研山、印色池、糊斗、圖書匣、臂擱、筆覘、墨匣、筆船等都有專文介紹得很詳盡;如“水中丞”是這樣描述的:「銅有古小尊罍,其制有敞口圓腹細足,高三寸許,墓中葬物,今用作水中丞者。余有古玉水中丞,半受血侵,圓口甕腹,下有三足,大如一拳,精美特甚,古人不知何用。近有陸子岡琢玉水中丞,其碾獸面錦地,與古尊罍同,亦佳器也。」高氏記述中藏有鎏金筆床,長六寸,高寸二分,闊二寸餘,如一架然,上可臥筆四矢,可見當時金銀寶器異常珍貴! 明代金銀器皿首重“實用性”,採用傳統的累絲鏨金(鏨花)工藝,鎚擊、澆鑄、焊接、金絲和金珠焊綴等技術的運用,由宮廷內部機構“銀監局”負責打造,以体現皇家的高貴與權力,其特點是器型奢華是尚。“鎏金”是用金末與水銀生成金汞劑,塗於金屬器上再加熱,使水銀蒸發金遂附著器面不脫。評斷一見器物是否為“藝術品”?秉持著“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此一原則,雖無落款可考察,但見匠心機巧風格獨特、品味

〈先秦楚巫神話帝龍原型〉

圖片
迎接小龍年特別推出“壓箱寶”以響文物同好,2010年在文物市場淘寶時新發現,沉睡兩千多年之久“天帝”再現今世,新坑出土青色美玉外帶生坑玻璃光和土沁(見附圖),真古玉內蘊聚著無限的文化信息,保持原樣不動才是正確的收藏之道。研究中國古代玉器,要從宏觀的文化中去尋找證據,若只想到投資賺錢必大失所望!祭神之主曰“尸”,傳鬼神辭曰“祝”,“尸祝”自古即有,為溝通神祇的降神法器,楚人以青色美玉琢磨而成,「玉」是精魂所依附的主體,即巫覡降神之用,堪稱為中國古代玉器精華,是古玉器發展鼎盛時期的傑出代表作。 古代祖先深信雙手外伸“對稱式”圖騰具有神力,有雙蛇(龍)左右圜遶者為尊,謎樣的符號“帝龍”(天帝)圖騰或象徵物,文博界考古以前曾發現其類似者,構圖與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T形帛畫,上方頂端中央的女媧相類似;另外,再參考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1973年長沙子彈庫出土,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人物(天帝)御龍帛畫,就不難明瞭楚人的天國幽夢。此玉器上雕琢的“圖騰符號”到底有什麼涵意?是屬於哪個時代?“帝龍”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遺存和文明之根!作品反映當時社會氛圍,“巫玉”是同人類文化一同誕生的,這種藝術不受時空限制,藝術若不具象徵意義,便不具藝術性格,其中有相互聯繫的規律。 商代“甲骨文”本為占卜之用,古代圖案文字可揭開事實真相,與周代青銅器上“金文”所鑄「天」字,皆象人正立兩腿外張之形,正立的人形之天字頭顱都特別大,少數甲文天字頭作一橫;「天」字在卜辭中是大,尤其像金文天字,作“大”取於人兩手平伸或攤開,秦小篆人形亦為天,先秦的天道觀裡,這個玉佩即象徵「天」與「帝」同等至上神格,“天圜”有圓形式的天神,即為“天帝”又稱帝龍,故皇帝承天命稱天子,這就是古代圖騰崇拜與宗教信仰之源起。戰國(先秦)玉器完成了對神人形象,刻劃描摹的圖騰,賦於巫玉一種神秘的氣氛,“神人”都很厲害本領很大,稟天地陰陽造化之妙,以雙手施展法術弭操二龍,神是藉由手來創造宇宙萬物,現還能略見其原來面貌的“原型”;以一條大“青龍”環繞著的頭戴帝冠的人物為中心,“以龍為尊”精雕細琢象徵最高權威,題材以三條龍來隱喻,過去、現在、未來三界,創造出楚人神話傳說中所引的“天帝”,群巫之長始為帝作皇之義,一切論證只有實物(真蹟)對照始見真切,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活寶貝,封塵兩千多年楚巫祕寶“帝龍”終於重見陽光!

〈癸巳蛇年祈禱女媧降臨〉

圖片
「中國文化歷史太悠久了,許多珍貴文明遺產大家都不認識!」1998 年除夕前古物商帶來一件洛陽新出土古玉要價28 萬元,經議價後九萬五買進,當晚興奮的無法成眠,妻子說:「盡買些死人骨頭,錢跟你有仇啊!」個人推斷是件殷室巫祝史官密藏“聖寶”,武王伐紂滅商遷商頑民於洛陽東郊遺址,因無人識得此寶,華夏文明“始祖神”伏羲 ( 龍神 ) 、女媧 ( 蛇神 ) ,吾成為第一個真正的“發現者”! 甲骨文及金文均提示“ S ”符號具有神性。《山海經》原就是為祭祀而作的一部書,由周室巫祝史官群体編制的祭祀寶典,山冊說軒轅之國,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玄中記〉載伏羲龍身,女媧蛇軀。 殷商祭祀禮儀時琢碾神祖形貌玉器,就成了祖靈降臨依附的主体,帝乙與帝辛時期卜辭有云:「今用巫九搖」,巫祝歌舞降神以九為節,顯見九所具有的各種神秘屬性。「龍神」頭戴九垂旒帝冠,伏羲與女媧兩性合体呈 S 形舞蹈符號,手同尾作三爪相勾 ( 交尾亦稱交媾 ) ,鏤雕加剔地陽紋,交領幾何紋恍如側身龍 ( 蛇 ) 鱗,中央有通天孔與原穿綴物已散失,是信仰的守護神,生殖崇拜的藝術呈現,為中華文明“創世神話”補證。 2013 年進入癸巳蛇年,龍騰新世紀,蛇躍好前程!古籍《韓非子》說:「飛龍乘雲,騰蛇乘霧。」殷商最早的一款“神人符”,此物為方形浮雕白玉神徽 ( 註:3000 年“玉尸”唯玉石雕繪能留存,類似馬雅碑文刻本象形文字。 ) ,古代巫覡借助其神力“通天降神”的法物,「圖案美術」為中國創世神話補證,重現氏族起源的「崇拜證物」,龍体系神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根”,也是神聖的圖騰與吉祥象徵物。信仰確實能給人帶來力量,中華文明中確實有龍神、蛇神的文物遺存,原始宗教“神話傳說”中的人頭蛇身的女媧崇拜,我寧祈女媧再度降臨,用五色石修補天空的臭氧洞和阻止全球暖化! 註釋:海外遺珍玉器篇NO.78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有一件略小,造形紋飾與「龍神」類似,定名為漢人形玉珮,為1924 年河南洛陽兩座古墓被盜,出土玉器經盧芹齋轉售美國,同時期1928 年洛陽金村出土戰國 S 型玉舞人,亦成為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的藏品。考證史前玉人圓眼居多,橄欖形眼「龍神」作 S 型舞蹈符號,且未戴九垂旒帝冠,應為春秋早期作品,成了戰國與漢代玉舞人佩的前驅祖型,可與南昌東郊西漢墓象牙飾漢代舞女比對,見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