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件青花嫁女瓶鑑別〉






自清代乾隆、嘉慶時期,瓷器開始成為結婚嫁娶必備之物。當時北方流行的瓷器類是“嫁女瓶”,顧名思義是姑娘陪嫁時的嫁妝,這種瓷瓶“成雙成對”器型碩大做工講究,往往是造型藝術、繪畫藝術的綜合體現,在晚清、民國時期最為流行,因此越來越受到藏家們的追捧。本期介紹的主角三百件青花大花瓶,去年526日“遊戲者”僅花費3000元新台幣就淘到了,繳交出成績單顯現頗有慧根的後進學瓷者!
大花瓶應是光緒年仿康熙的民窯精品以(青花料是真的),看器型就不止這個價3500元起拍價,這個老闆屬“半把刀”級,他的貨80%是不開門的偽劣品,是有機會從中賺取小甜頭。民窯的緩步增值性,不比官窯快高長大特性,從網拍所提供的原照片“訊息”有限,此觀音尊的“大清康熙年製”六字款來看,鈷料發色較黯有點像是光緒年仿前朝的作品,也有仿順治年款的青花瓷,因是官窯作坊的產品,水準較高“帝王款”書寫的也很工整。鑑定是否“到代”?如需進一步“審定”需要觀看實物,非得“上手”檢視才不會誤判,首先要審視手拉坯工藝,察看內部“留痕”是否為全手工,因此瓶頸部較長工藝難度更高,這就是其價值所在,也是我暗示他先買下來的主因,只要東西好不論新舊都能賺錢!
“嫁女瓶”一般都在43公分左右的叫300件,如高度在60公分左右的叫500(多少件是陶工制坯时所用瓷泥块的数量後來指器物的高度)。我欣賞嫁女瓶先察看唇口(啵一下)有無自然氧化,再深入口徑內部察看,如果內壁十分光整即為注漿成型瓷器的一個重要特徵(清末民初瓷器),而一般傳統轆轤成型或手工捏塑的瓷器都留有手工製作痕跡(5),最後審查底部款識書寫是否正確;晚清同治後期至民國使用紫靛(洋藍),色澤呈現“深藍泛紫”青花漂浮刻板沉悶,此物件在深藍中出現自然形成的深沉的氧化鐵結晶斑,俗稱“鐵銹斑”(4),頗似蘇麻離青料中氧化鐵含量高,此一現象如何會發生?鑑定瓷器不難,難在舉一反三,這是初研磨好的青花鈷料太濃,先寫款識時發現這個缺點,再加水稀釋後才繪人物畫,採用“披麻皴”是典型康熙青花瓷器最重要的特徵,下一題再介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