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堂主人設計若深甌原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所遺存下來的「文物」也最多,反映中國自遠古至今的輝煌成就,僅說陶瓷一項已讓外人不勝仰慕!現階段更應加強“文物研究”探索未解謎團,孔夫子早在兩千年前就已感嘆說過“文獻不足徵”!此回又針對“若深”甌發表個人觀點,吾非學院專家研究文物可不受設限和規範,解讀就是高級“推理”加入聯想力,試圖辯正、考證、分析的「論證」方式,自成“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若深杯追本溯源最早見於清康熙年間,文字資料見1851(清咸豐元年)“杯隱”所寫的古陶瓷專著《杯史》,書中明確記載:「本朝器……抹紅碗、若深杯、雕龍杯」。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云:「若深珍藏為康熙製品,又有略園、荔莊、明遠堂、百一齋等,皆乾隆間製品。聽雨堂、惜陰堂乃道光製品,其主製者未詳……若深以小品茶杯為多,或謂製者乃一嗜茶雅士也。有不書若深而書一玉字者,亦是同一人所製。」而稍後趙汝珍寫的《古瓷指南》,則把名噪一時的“若深”歸入帝王名室款識,以上推斷均有待進一步考證。
20141123日我請北部藏友開車去取網拍新購的四塊花磚,同好無意間秀出手機中一款“若深珍藏”蓋杯(1.2.3.),請示是否為真品及有到代康熙嗎?我回答說憑款識寫法與青花下沉,應屬清代產品無誤,尤其是將“深”左邊三點水寫成兩橫一豎似“王”字旁,心中霎那間靈光一閃…,“若深杯”在工夫茶器具中之重要,是否就是最早的“若深”甌實物?吾這回又要破解一樁陶瓷史懸案了,於是遂請友人將其十年前得到的四組蓋杯,次日全數帶來以便“上手”詳細審查鑑定,為方便藏友學習辨識真贗品間的區別,又拍攝新仿兩組(三件式)“若深珍藏”蓋杯(圖四) 青花飄浮未見下沉若深“珍”藏文字書寫完全仿寫自原型。
古代陶瓷研究不同於一般歷史研究,有些沒有可供參考的文獻資料,可依同出實物相互比較是為見證(互相印證)2005年陳香白新版著述《潮州工夫茶》特意加入了“深琛之辨”一節,並說明原因有三:其一是古代陶瓷產品書款者,多屬工匠(尤其是民窯),並非專業書家,偶或將三點水寫“手牽手”的,抑或由於筆跡漫渙,燒成後看來倒更像“琛”字。其二是仿製品錯了,後仿者“照搬”導致以訛傳訛。其三是由於“若深”名氣大,所以也不排除造假者故意用形近字“琛”來魚目混珠的可能性。包括當代工具書《中國茶文化大辭典》也沿用了“若琛杯”這一名詞,謬傳甚廣以致遺誤百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