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作積古齋藏書印辨證〉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臺,籍貫江蘇揚州。乾隆五十一年(1786)舉人,三年後中進士,入翰林院值祕閣,為乾隆皇帝所賞識,令其充任石經勘官。後督學山東、浙江,並歷任河南、浙江、江西等省巡撫,升任兩廣、湖廣、雲貴總督(正二品),道光十五年(1835)回京官拜體仁閣大學士(正一品),管理兵部兼署左都御史,退休封太保(太保、太傅、太師稱為“三公”輔佐天子治理天下)加太子太傅銜。
乾隆55(1790) 散館大考,高宗親擢第一,次年三月乾隆皇帝對阿文成公說:「阮元人明白老實,象箇有福的。不意朕八旬外又得一人。」見張鑑《雷塘庵主弟子記》卷一,阮元在北京這段時間,奠定了他仕途暢達的根基,清高宗派阮元做日講起居注官,常跟隨在皇帝身邊,在南書房做編定書畫,即內廷懋勤殿收藏書畫,敕編《石渠寶笈》,校勘石經等工作。
阮元是乾嘉時期的金石學大家,號稱清代金石學復興第一人,北京老古玩界卻傳說著,阮元收藏過“散氏盤”,並複製鑄造出兩件。阮氏長期浸淫于金石碑版之間,通過對它們長期的考察研究,進而形成了自己對書法史發展脈絡和風格演變的獨到觀點,其書學思想集中體現在《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這兩篇文章中,“二論”均見於晚年自著《揅經室集》;指出“古人書法未有不托金石以傳者”,“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為晚清“尊碑論”奠定了基礎。《清史稿》稱其“身歷乾嘉文物壯盛之時,主持風會數十年,國內學者奉為山斗焉”,道光二十九年(86)卒,優詔賜卹諡文達。
文星傑才阮元藏書自刻印記:華原草堂493公克、菅領湖山441公克、江村祕藏476公克。主章藏書印正面阮元“作”,考辨作字解釋,文人雅士為己親自刻印,即藝術美的創造與匠心的体現,今天我們遂能隨著一枚石章的刻文,梳理出一代金石家“收傳印記”流傳的脈絡,印章擁有人將珍藏書畫用印,鈐蓋在書畫作品的適當位置。藏玩壽山石章的樂趣無窮,鑒賞壽山石至尊“田黃”,田坑美石“田黃凍”通靈透明(下圖),更是價值連城!田黃除了本身蘊含了高雅、品位等文化內涵外,還因為田黃石材稀缺性,是敬獻給皇上做壽禮的最佳貢品。康熙、雍正時代只見蹲龍鈕(見笪重光、高鳳翰三連章),到乾隆爺時“石帝”鈕頭雕更豐富。
從鈕制即可窺見謎底,依“鈕制”龍代表天子,代表等級、制度,查證造辦處乾隆年間宮廷御工有製鈕名家林茂玉、林元珠。林元珠擅長雕飾飛鼇、水獸印鈕(如同此組三連章),運刀婉轉流暢出神入化,所刻印鈕多用開絲法,毫髮間條條清晰,不斷不折堪稱一絕,而後為“東門派”領軍人物(發源福州東門外鼓山后嶼鄉各村),東門流派在雕藝上主要技法,師承清康熙名雕師周尚均,其擅於壽山石巨奎(巨星)四周刻夔龍圖案,雕刻者從前、後、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這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
阮元明經博古精研“訓詁”(註:把古人的文字和語言變成今人的文字和語言,分句讀、評校、抄錄、著述四項。)考據之學,晚年自稱“節性齋老人”,老古玩界(北京)卻傳說著,阮元收藏過“散氏盤”,並複製鑄造出兩件。1810年冬嘉慶皇帝顒琰五十歲的生日,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給皇上做壽禮,皇上給了他兩江總督去當,老古玩界盛傳“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的口頭傳說故事。此組壽山田黃石雕鰲龍鈕三連章“氣勢磅礡”,一掌盈握的四方体巨奎罕有,印臺四面皆刻有夔龍圖案,仿漢避邪“四靈章”錦縟紋樣極負裝飾美,文化的傳承就在裡面,線索就藏在其中!古籍載漢代「剛卯」咒語銘文:「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歷史溯源解讀乾隆祭天田黃石,有如奇門遁甲中的八門,整座群体田黃石雕龍鈕,構成了一個禮儀的整体,更有獨創性,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個側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