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鬥盆原型窮源溯流〉

1982年和1993年,景德鎮考古研究所挖掘明代御器廠故址,先後出土經復原的宣德蟋蟀罐計21件,證實了晚明野史沈德符筆記的可靠性,所長劉新園發表《明宣德官窯蟋蟀罐》專著,揭開宣德官窯蟲具的神秘面紗,並提出了關於古代 “鬥盆”與“養盆”之辨的問題,認為景德鎮出土的這批蟋蟀罐是所謂“鬥盆”而非“養盆”。因獨缺與永樂蟋蟀罐實物相比對,本人將密藏一件半永樂年製“鬥盆原型”青花瓷罐大公開;左罐經吾審慎鑑定是宣德時重修補配的(因玩耍破損在所難免),除青花釉色不同,透明釉帶青(與永樂清淡潔白不同),釉下明顯可見殘留鏇削刮痕(“慮坯”宣德窯始用鋼銼刮薄),內底心摹寫“永樂年製”四字篆法畏縮不伸,筆力較軟字体龜縮過小,器蓋以“蘇麻離青”繪出魚藻紋,經二次燒窯後青花發色已失艷麗,與罐身釉面色調不同,而且密合度差顯然並非原配。
永樂青花瓷蟋蟀罐最具原創性與代表性,傳世品中至今尚未發現實物,存世數量一定是最少,永樂蟲具“鬥盆”原型以鱖魚(摩羯魚)為主紋飾,大嘴巴下頜突出,口中佈滿尖鋭鋒利的牙齒,身体粗壯背鰭尖銳如刺,体側上部有不規則的點狀和斑塊,是淡水肉食性兇猛魚類,屬肉食性以其他魚類為食,譬喻佛教「摩羯魚」能吞噬一切的神魚。揭開器物背後塵封的歷史,文物鑒定是一個不斷解讀和認識文物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結論,需要反復地不斷地思考與求證。考古事實上就是在“猜想”和“解讀”古代, 但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 而是建立在直接或間接的證據上的科學的邏輯推斷。
景德鎮最早燒製的蟋蟀罐,在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均為有文字記載的名罐,明《萬曆野獲編》載:「今宣德蟋蟀罐甚珍重,其價不減宣和盆也。」沈德符說明當時宣德官窯蟋蟀罐,早就成為時人追捧的名品。古代瓷器的產生,一定有其相應的背景,永樂蟲具“鬥盆”原型工藝甚為精湛,是時代風氣的具体反映,“標型器” 也是如假包換的藝術創作,祖先留下來的“絕世孤品”更是價值連城!我對這個品種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陶瓷的生命,正是歷史與文化的寫照。吾對有修補的瓷器殘件“一概不收”,惟獨此件明代青花魚藻紋宣德仿品例外,歷代蟋蟀罐之謎“盡在其中”,可參考網路上有一件萬曆後仿的青花魚藻紋蟋蟀罐(晚明蟋蟀罐器蓋挖孔方式研判)。神州收藏网: http://www.yourcollect.net/products/20099191717128751.htm
圖說:1.永樂蟲具鬥盆原型鱖魚器蓋。2. 明代蟲具魚藻紋蟋蟀罐。3.永樂鬥盆原型修足工藝精湛。4.永樂年製四字篆歀真贗比對(右為永樂年製真品、左宣德仿寫款)。
註釋:“仿寫款”又稱寄託款,為後一朝代在瓷器上落前朝年款,主要見於景德鎮窯的官、民窯瓷器上,出現仿寫款與前朝瓷器的經濟價值高有密切關係,這就有必要對仿寫款的器物進行鑑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