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自置窯造大宋汝窯花觚〉





何謂文物市場考古學?對瓷器的“斷代”主人是用何種方法,如昨天發現兩件清光緒年紅釉圓形大硯台,硯面均有紅色物質殘留,研判是廟裡使用的東西,研磨硃砂墨畫符、降神、治病(收驚)用的,其中一件為“玉璧底”為康熙瓷器特徵,再加上“青花雙圈”無字款流行於晚明至清初,我買下另一件雕鏤四瓣“海棠式”穿孔可兩用當硯或花缽的藝術品,底部雖無任何特徵,吾斷為仿康熙“郎窯紅”文房用具(至於是否為到代的官窯品還需上手審定)。即以同坑出土文物或同一窖藏器物,進行“對比鑑定”,沒有群体個性就沒有時代特徵。先用已知資料當參考作簡單的對比,可借助考古學的“排比法”;一是從時代上排,二是從品種上排,三是從器形上排,四是從紋飾上排,五是從總体風格上排。將六件同器型不同年代的汝窯花觚,排列以後進行“排隊比較”有什麼區別,要搞清楚相互之間的特點與差異。

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中載:「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日官窯。」這句話非常的重要,直接地證明了有汴京官窯的存在,北宋汝窯經歷了元祐“準官窯”時代(10861093年),並經歷了崇寧、大觀、政和年間(11021113年)才被皇家建立的“京師自置窯”(北宋官窯)所取代。也就是說北宋政和四年(1114)以後,由王家窯主導的汴京官窯“獨領風騷”,燒造出一批帶有「大宋汝窯」印款的御用青瓷,大宋汝窯四字印款分成兩種式樣,“小印款”都出現在器身,另有“大印款”則落在底足中央者較罕見,由於未施釉在燒造過程中易“龜裂”影響美觀,後來汝窯產品中就取消了印章款的使用,我們可以從成化皇帝所藏大量的“御製”汝窯青瓷中找到答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