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黃袍加身青花筆筒賞析〉

《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公元 959 年(後周顯德六年),周世宗柴榮病死,他七歲的兒子繼位。翌年正月初,傳聞遼國聯合北漢國主大舉入侵,宰相范質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大軍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趙匡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扶持趙匡胤披上黃袍,擁立他為皇帝。 「黃袍加身」 說的是宋朝開國典故的原型,繪畫描述夜五更鼓軍士集驛門,將領們列隊於庭亮出明晃晃的刀,擁立趙匡胤穿上黃衣,成為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 自唐代李淵首穿黃袍起,黃色「龍袍」為天子專用,正式成為皇權的象徵,禁止任何人穿黃袍,否則以謀反論處。 中國水墨以皴為美,《西廬畫跋》而皴、擦、勾、斫、渲染、開閤之法,無一不得古人神髓。 反覆地皴、擦、點、染的「院畫」繪畫特點,披麻皴法 是多少智慧累積出來的簡易方法, 山石皴法以黃公望〈秋山圖〉慣用的“披麻皴”系 ( 師法承繼董源、巨然 ) ,范寬“芝麻皴”小筆點點,王蒙的“牛毛皴”、馬遠的“大斧劈皴”為常見, 另有扭曲的解索皴、網紋皴、螺紋皴、留白皴(表現雪景),以水墨為主体語匯的古風表現出前人之獨創,這些筆法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繪製手法。康熙青花瓷器紋飾,同樣受到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披麻皴,中期以後則改用斧劈皴,第一次將山水搬上了中國美術的表現舞臺;有戲曲故事中的刀馬人圖,當年十分盛行畫歷史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峰、石、雲、水、樹等“皴法”的複雜表現。 “康熙黃袍加身青花大筆筒” ( 畫桶 ) 高 19.5 公分、口徑寬 22 公分,北部藏友拿來鑑定是件傳世品,內部底層釉面有明顯使用磨損的痕跡,可以判斷此物原是用來裝書畫捲軸的,玉璧底“◎” ( 如圖 4) 摹擬晚明紫檀筆筒接底工藝 ( 十檀九空 ) ,同時代表升天之“門”能通天、通神,邏輯的發現與藝術的鑒賞推演著人們的雙眼。鑑定“康青”首先用眼睛觀看,觀“造型”製作工藝精細,看“胎釉”表面細膩光滑,品“紋飾”完全突破了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表現文人生活和科舉文化的作品,如黃袍加身、獨佔鰲頭等都象徵邁向成功。康熙青花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其繪畫風格改變了明青花瓷先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再塗色 ( 單線平塗 ) 的傳統方法,在瓷坯上繪畫採用“渲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