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重屏高士圖三步曲〉





文人畫的藝術理念溯本探源,要從摹古、師古、復古三步曲談起,文物“考古”饒富澀味,此青花筆筒能傳遞出什麼樣的“訊息”?美術考古就是“比對”相關的“信息”來解讀古文物之謎,推斷是否正確要有直接或間接的證據。《重屏會棋圖》五代周文矩所繪為最早(宋人摹本),圖繪四位博奕男子於棋桌前的情景,真實地反映出觀棋者與弈棋者不同的神態,描繪五代南唐李璟的宮廷行樂生活,以圖像的相似性作一類比,這種畫中有畫的“重屏”表現手法,大大增強了畫面的觀賞性和趣味性,是五代以降畫家所喜歡採用的。
探討文人畫“畫中有詩"乃傳統美學的產物,畫筆揮灑強調氣韻和筆情墨趣,以抒發胸中逸氣,表達心靈境界之作,文人畫作者多係土大夫亦稱“士人畫”,標舉「士氣」、「書卷氣」注重意境的締造。明代中期蘇州崛起的吳門畫派,由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領軍,繼承文人畫成為中國畫壇主流。至明代晚期(1550-1644)士紳階層形成,以科舉取得功名的精英分子(官宦)為基礎,董其昌提出「文人畫」一詞,首推唐代王維為始祖,加上北宋時代蘇東坡等一批文士的介入,因此與文人學士的性質及趣味連在一起。“博雅”在華夏文明中的本義中指學識淵博而純正,語出《楚辭‧招隱士序》:「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作為一種人文教育博雅品味,成為此後傳統士大夫追求的目標。
劉貫道《消夏圖》是中國元代的古畫,繪圖像人物畫最難傳神,主人公上身敞露臥於床舖,一双方舄脫在踏前,該畫右方有兩名女子相伴,婦人手捧包袱(與瓷繪婦女双手抱嬰不同見圖1),侍女肩長柄扇,臥榻後面屏面嵌了一幅畫,芭蕉、翠竹分別點綴於屏風兩側,此圖現為美國納爾遜‧艾金斯美術館藏,創作背景和器物用具之時代特徵,與南京西善橋出土的磚印壁畫《七賢與榮啟期圖》及唐代孫位《高逸圖》對照,可推知此圖所繪手持麈尾超逸的高士為“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晉書》說他任達不拘,妙解音律善彈琵琶;樂器阮咸(又稱阮)是古琵琶的一種,就是因為阮咸善彈而得名,臥榻左側斜放的樂器應是此物。畫家吳湖帆發現作者署名“毋道”二字款於竹枝空隙處,“毋”即“貫”字之首,作者應是元世祖御前畫家劉貫道。
民初畫家陳師曾《中國文人畫之研究》首頁說:「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功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入畫。」必須能從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如專於陶冶性情、寄託思想以供玩賞;譬如說“武侯高臥” 標舉「士氣」,從探討棄官歸里與休閒隱逸的人文情懷,“歸隱”形成一種中國古代高士特有的文化內涵。明末當時文人(士大夫)傾向隱遁清談,同時也反映在工藝美術品上,天啟青花瓷筆筒與《消夏圖》在構圖頗多相似之處,極可能為傳世獨此一件的“孤品”,專家都知道古代紙絹水墨畫不易保存,此一件繪在瓷器上的水墨畫,其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甚至超越了官窯作品,由於當時商賈興起裝飾書房的時尚風靡江南,書齋案頭擺有製作精湛文具更添清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