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之戀女史俑文物考古〉



「玩古」就是要與古人產生永恆的對話!尋覓收藏中國古代雕塑頂級珍藏,漢代陪葬人俑題材多樣性,出現了秦俑未曾見過的女史俑與宦官俑(註釋一)。據《史官建置》篇言女史之職能,本之《周禮》(周官)女史掌「牀笫之私,房中之事。」中國藝術史上沒有裸体崇拜的基礎,以女性氣質形象為創作靈感,可作為木乃伊的替代關係,其構思表現出惟妙惟肖渾若天成,最能代表中華民族風格的文化瑰寶,具有“石破天驚”無窮藝術魅力,並能傳遞出永恆的愛戀,策展人(藝術史家)是多言的鑒賞家,其最大的任務是找出藝術作品在歷史上的地位。
考據求證話題往往枯燥無味(枯澀),真的文物級藏品才能發光發熱(香辣)!這是有價值的東西,具有學術性與研究性,值得吾人去深入探討。西安出土玉俑大多呈現穩定的材質、全美的品相,揭露了一段西漢時期皇室恩怨與親疏的關係。漢景帝劉啟死後三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16歲即位欲封禪,即遭當時實際掌權者竇太后(景帝之母即最高統治者)阻止;竇太后名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有兄弟二人,兄長為竇長君,弟為竇廣國。竇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其兄竇長君早死,其子竇彭祖封為南皮侯,其弟竇廣國字少君封為章武侯,其姪竇嬰任命為大將軍,封為魏其侯。漢武帝即位後,太皇太后聞他好儒,大為不然,常出面干預朝政。武帝也不便違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隨時向她請示。太皇太后去世(公元前135)與文帝合葬霸陵,竇太后是中華帝國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
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中山靖王劉勝來朝,當時掌權者文帝皇后竇太后(68歲三年後病逝)欣慰兩家聯姻,將長信宮燈賜予竇綰(推測是竇太后之弟竇廣國的女兒或親屬);竇太后為何要將長信宮燈當嫁妝送人原因,合理解釋為漢代升天成仙思想流行,她已為自己準備好這尊“女史俑”當明器,況且玉作俑為不死神靈,能持續掌燈照亮歸路,當時價值更超越青銅造器!竇太后晚年居住在長信宮,卒年較居住中山府的竇綰(葬於公元前118-104年間)為早,在竇綰墓中發現“銅鎏金長信宮燈”(註釋二)也是可以理解的。漢以前造形藝術以銅器為主,在中國工藝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兩件不同材質的長信宮女史俑,作品風格構思韻味完全相同,尤其以衣褶線條逼真生動,代表中國秦漢雕塑“双絕”。
據土人言九○年代初得自西安古墓,墓葬封土達十三層等級甚高,隨葬品包括俑和明器;據考古資料竇太后陵在文帝霸陵(位今長安東郊白鹿原東北隅)東南,相距1900米封土高19.5米,陵園西墻以西1000米處從葬坑,經考古發掘出土有彩繪陶土侍俑。在文物雜誌上看到還有發現販售玉雕朱雀燈,應是太后或皇后使用的明器,種種跡象同時出現就足以說明一切(竇太后墓早已被盜)!經實物「上手」比對審定並非仿造,與著名銅鎏金長信宮燈有十餘處細部不同,右臂內側袖衣褶線條為斜紋(忠於原樣),與銅鎏金長信宮燈採可拆卸方式不同(可拿開燈罩),玉雕三重衣外衫右襟有兩處鈕扣,還有官方發表相片燈罩開口朝內不正確,本件燈口朝前乃關鍵性的一點,原來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漢代掌燈女史俑”容貌絕世,臉部表情自然不容侵犯狎玩,跪姿與篆書「女」字相同,甲骨文女字似「虫」字(人膝跪坐),女性可以當女史,也可以是女奴;女史俑著漢服棉質“三重衣”,溫暖厚重內的体態優雅,長袖衣衫與頭帽均有柔軟度,右襟有盤扣固定,較銅鎏金造器更新穎(顯然作品較晚),左手披掛浴巾托於燈底座,工藝表現出浴巾的扭轉變化,衣摺紋流暢飄逸及充滿縐褶感,依製作工序來鑑定,整塊玉璞以“穿孔掐空”再琢磨,頸部凹處遺留下古法加工的螺旋紋(若隱若現者為真),此玉雕工藝精湛令人震驚,古色古香惹人注目而無法抗拒!中國立体圓雕造型藝術,在古代工匠的巧手下一雕一鑿,都是嘔心瀝血的藝術創作,似乎被灌注了生命活了起來。是我心目中東方的“維納斯”(女神、聖女),作品難仿的藝術水平而不是造型,最可怕的是“絕世美人”栩栩如生她依然活著。(下)

圖說:1.西漢掌燈女史俑頸凹處留下的砣琢痕與硃砂土鏽沁痕。2.“天殘”衣角自然綹裂痕和“地殘”留下燈罩水沁痕。
註釋一:中山靖王劉勝墓在棺與槨之間有一個玉人,正襟危坐双手置放於几上,可能也是一位男性史官,生前供王屈使的貼身親信。
註釋二:1968年滿城二號西漢墓(竇綰墓)出土長信宮燈,被評為一級甲等文物即所謂的“國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