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龜文攻守聯盟木雕美術考古〉





「五年祭」第五天由祭司唸咒並唱送祖靈之歌,“送靈”之後男人都去狩獵,捕獲野豬(鹿羌亦同)後取每隻後腿,循前規執行從屬之禮,將收穫農作物及以甕裝酒送至領主邏發尼耀(Rovaniyau)家朝貢。排灣族把“家”叫做“umaq”,而所有祭儀一開始時都要唸“qumaqan”,也是“家”的意思,但是這個“家”到底是什麼性質呢?頭目家屋是動用全体村民的力量建造的,對排灣族人來說,這個“家”是有生命的東西,不只是用石頭堆砌出來的建築物。巫師在祭儀中唱經是代表有不同的神明、祖先等來附身,唱經時居然出現“qumaqan”的字眼,這時我們可得到一個新的理解,原來這個“家”並不是普通的物質(具有特殊的力量),而是一個像“神靈”般人格化的存在,排灣族家屋名義上雖屬於頭目所有,事實上確是部落群體所屬的公產,也是族群向心力所在,幾乎所有大小事情都可在頭目家中討論解決,所屬平民納稅是以家屋為標的,『家名』是指房子的名字,與姓氏不同不能隨人的姓氏改變,家屋不論那一代居住,均由長嗣直系繼承,頭目家的屋簷有一塊木板雕刻著人面或百步蛇圖騰,據稱有祖靈在其中能蔽護全部落。
經反覆查看宮本延人1934年拍的紀錄片,五年祭開始的第一天由女巫,從大股頭人邏發尼耀第二代家屋開始唸祈禱文,再仔細察看架設刺球的場地,就是緊靠祭壇上那塊台地,站在此地朝正北方便可看到大武山。大龜文兩位統治者攻守聯盟敘事畫,木雕複製品陳列在南投縣魚池鄉九族文化村內,復原(重建宗社)排灣族舊古樓邏發尼耀原始家屋,與舊內文遺址的“祖靈屋” 邏發尼耀第二代家屋相同,大龜文兩個頭目家屋構造座向基本一致(附圖),家屋內部都有象徵家世榮耀的木雕,並竭盡所能地雕刻精美的圖案來裝飾,而這些木雕就成為表現傳統雕刻的地方,因此地缺乏石板家屋均以茅草覆頂。木雕呈現原始紋樣中常見的眼紋(eye motif),連杯(ragal)為排灣族特有的器物,雕有頭顱、祖先、百步蛇及鹿紋等精美圖騰,供兩人端杯並飲,多用於歡宴或禮儀節祭,三連杯這樣的特殊形態器物很罕有,傳世器物只有一件長度96.5公分。
圖解:1. 大龜文排灣族五年祭兩層祭壇遺址,位置居高臨下右側為斷崖,這便是王國發號司令的地點。2.大龜文兩位統治者歸崇王龍誠家屋壁板,羽冠双蛇和三連杯圖案傳承自祖靈之門。3.大龜文攻守聯盟木雕敘事畫繪圖,日據時代古華頭目周東海家屋壁板敘事畫,胸前除肩飾外還配掛頭目勳章,靠近的兩手相交(與圖2左邊壁板兩位大頭目手挽著手所代表的意思相同)即表示攻守聯盟。(註:木雕壁板屏風特色二件為一組,木雕原作現由台東縣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典藏。)
註釋:內文社群的遷徙與社群分類→根據葉神保(2002: 57-59)「在日本還未進入本社群之前,本社群自古就循著排灣族的宗法,來區分自己的社會屬性。雖然沒有如漢人一樣以『姓』來區別宗親,但排灣族『家名』足可維繫親屬關係,並由此延伸到參與五年祭(Maljeveq)人員的歸類;在中、南排灣族裡,五年祭是一種分類社群的機制,也就是參與五年祭者大都是有宗親關係,雖然宗親遠離,遷徙各處創設部落,然而每五年必得回原居地參與宗主舉行的五年祭,這時就會很清楚地分類社民的社會屬性。本社群舉行五年祭的祭場有兩處,邏發尼耀部族和酋龍部族,這兩處都在內文社,每逢五年,本社群的人會自動分類參與自己隸屬的祭場,因此本社群的分類是在祭儀時進行,且此法則根植於排灣族的『家名』裡是非常久遠。」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