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祭典禮器文物考古〉
中國陶瓷史上許多千古之謎,時至今日連元青花的主窯址都尚未找到,不能不說是極大的遺憾。目前較缺憾是元青花前身元白瓷的研討,專門用於“咒術儀式”的獸首銜環祭器(帶火燄的龍紋即為皇家用瓷)。蒙古族崇信藏傳佛教視白色為神聖,元朝景德鎮一直致力於白釉的研製,從1295年青白釉發展到1305年卵白釉成功,早期元朝府衙和祭祀多用卵白釉器。根據林梅村以1312-1319年保定窖藏為標準,與劉新園1325年後元青花大量生產並輸出的觀點,可以推斷出至少在1319年以前,元瓷以蒙古貴族所用的卵白釉、白釉描金、藍釉描金、戧金等為主。1319年元廷規定瓷器不能用金不得描金,是元青花成功燒製的基礎和條件。元代生產青花瓷的最早目的,是為了滿足“黃金家族”的需要。
景德鎮被定為元代的瓷窯遺址眾多,按照考古工作者實際發掘的情況看,確定生產元青花瓷的窯廠,有湖田窯劉家塢中段、市區落馬橋和珠山遺址。湖田與落馬橋遺址元代窯層,從歷次挖掘情況來看,出土的青花瓷標本極其稀少,其中大部分都是青白釉、卵白釉和一般人民使用的黑釉瓷等,青花瓷只是夾雜在其中的少量碎片。位於景德鎮市中心珠山遺址北側,已證實為元官窯的所在地,出土器物與外銷的“至正型”青花瓷的器形也不相同,一般人未必知“元青花”其堂奧,通過個人“經驗”(實踐與摸索)得到的領悟,解讀可從高安“窖藏”出土元青花典型器19件來分析,其中至正型大器5件,均用進口鈷料蘇麻離青繪製,其中只有一件雲龍紋獸頭蓋罐,另有兩個雲龍紋荷葉蓋罐和雲龍紋、牡丹紋梅瓶各一件,這幾件青花瓷出土時放在窖藏正中央,其他240件元代瓷器則圍繞著擠在四周。由此也可以看出特點是“雲龍紋”所代表的身分,其主人必為成吉思汗嫡系黃金家族成員。
據《元宮詞》中的兩段記載,周憲王:「興聖宮中侍太皇,十三初到捧爐香,如今白髮成衰老,四十年如夢一場。」 朱有燉:「一段無瑕白玉光,來從西域獻君王,製成新樣双龍鼎,慶壽宮中奉太皇。」白瓷双龍紋祭器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太皇(成吉思汗)祭典時所用的“双龍鼎”器大壯碩,曲面用竹篾划刻兩隻三爪帶火燄的飛龍,器型莊重的陳設瓷為元代創新產品,用於祭儀的供器兩側飾有“獸形耳”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徵。蒙古人都有好酒量,祭太祖供奉自釀製的奶酒為主,浮梁磁局(元官窯)燒造的“青白瓷双龍紋鋪首銜環大罐”,四眼鋪首瓷神秘莫測(圖1),龍頭也像有四眼(圖2)。台灣發現成這只白瓷禮器,應該就是祭拜太祖裝馬奶酒的“双龍鼎”祭壺。成吉思汗首創“怯薛”護衛軍制度,蒙古大軍西征時護衛軍攜帶著猛犬藏獒,藏獒鬃髮如雄獅有四眼特徵。經大陸中科院研究證實,成吉思汗當年確實攜帶數百隻藏獒隨軍西征,這支“藏獒軍團” 以敵方的屍體做為吃喝,鋪天蓋地“一路橫掃”立下赫赫戰功。
結語:作為一個陶瓷玩家,在古玩精品日益難求的情況下,不妨去蒐尋一些獨特的藏品,“龍紋”即代表最高等級別的寶藏,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祭祀遺珍“標準器”就是活教材,供奉太祖(白龍)更能彰顯其宗族之尊貴,重構黃金家族的身份認同,保留蒙古族人傳統形象,能滿足吾等珍藏保存中華文化瑰寶,擁抱一份歷史文物的驕傲!(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