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祭神祖之靈歸來〉



近代人類學者對排灣族的「五年祭」(Maleveq)有不同的觀察與詮釋,稱之為“人神約盟祭”,最早可追溯到日據時宮本延人1934年所拍的影片,用電影機拍過五百呎毛片(footage)。2008年11月16日在東源教會首次公開披露影片內容, 2009年5月6日我到內文部落訪問到的第一個住民,正是發放該紀錄片者盧正宗代表本人,談及民國36年遷村時他才六歲,去年由學界主導有200多人重返“祖靈地”內文舊社,也是他第一次回去。我告訴他2007年初曾進入遺址調查過,為了研究“台灣消失的王國”請求協助,順利取得內文社五年祭與內文村遷村60周年兩卷紀錄片,隨後將會作出“獨家報導”請網友拭目以待!
今引用臺灣博物館記錄片放映導言(2008/8/16): 排灣族有一名為「五年祭」的儀式,根據排灣族的神話與經語,五年祭是人與神之間的盟約,排灣人相信人死去之後,靈魂回到北大武山與祖靈同住,因此舉行五年祭恭請祖靈,並祈求來年豐收平安。內文社位於莿桐腳溪支流內文溪右岸,海拔八百公尺的山腰上,排灣族內文社群(Caqovoqovolj) 即清代史冊所稱之「大龜文社」,三百年前荷蘭人進入此地 鄰近排灣部落便以內文社為核心,發展結盟合作的關係。根據影片拍攝前一年(西元1933年) 日本官方的人口統計,當時的內文社有四十四戶家庭 共兩百七十人,儘管人口不多,居住在內文社的兩大頭目家族,邏發尼耀(Ruvaniaw)與酋龍(Tjuleng) 對鄰近部落卻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內文社兩大頭目家族,統轄枋寮溪以南二十餘個部落,因此被稱為內文社群。
在宮本延人所記錄的五年祭本祭中,主要的儀式包括了恭請祖靈以及刺球,祭儀當天邏發尼耀與酋龍兩家與所屬部眾,各自準備刺球儀式所需的物品與祭桿,同時也在兩位頭目家前庭,分別舉行刺球儀式。在排灣族的傳統中,刺球儀式通常在頭目家前庭的首棚架旁,兩家頭目祭場上豎立的竹製祭桿,其數目反映了兩家族與從屬各部落的淵源。1934年的內文社五年祭,邏發尼耀家祭場有九支祭桿,酋龍家有十三支祭桿。刺球儀式中以祭桿穿過出草所得之首級,旨在宣告戰功與顯示威望,日本殖民台灣之後改用相思樹皮製作的球取代頭顱。

留言

  1. http://www.5819375.idv.tw/phpbb3/viewtopic.php?f=5&t=10952&start=35

    回覆刪除
  2. http://www.5819375.idv.tw/phpbb3/viewtopic.php?f=5&t=18632&p=152856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