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大龜文王國〉



甲午戰爭後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896年鳥居龍藏與森丑之助首次來台灣探險,紀錄力里社以南的區域屬於「率芒番」,更南則屬於「大龜文番」。日據時代認為漢譯「龜紋」不雅,改為「內文」(Naibon)無法傳遞原本涵意實屬遺憾!正視地名對台灣原住民傳承的重要,具化外啟蒙與漢化意味的村落應正名,以示尊重其歷史文化與自我屬性認同的功能性,大龜文王國心臟地點(中排灣舊內文社)為群部族開基勝地。因排灣族沒有文字,藉由雕刻圖像“祖靈之門”的重新發現,及口傳歷史對祖上典範的解讀,乃建立「台灣史」主体性的重要證物,不再失根失傳!
“大龜文”( Tockovol)是荷蘭時期稱呼,1642年元月荷蘭人曾攻打大龜文,1645年與領主簽訂條約規定:「上述五村的住民和其他福摩薩人一樣,每年向…納貢(對特殊人物則予以豁免)。清乾隆時台灣輿圖上有大龜文位置,前面冠上「大」字,表示其為一個勢力龐大的「王國」。內文社群由23番社發展成攻守聯盟的王國,牡丹社事件後日軍攻破了大龜文,讓台灣原住民族被殖民的悲慘命運響起了序曲。日據時期統計有6804154人,大股頭人羅伐尼奧(Ruvaniyau)勢力範圍最廣大;二股頭人鳩冷(Tjuleng)藩屬部落最多最有實力,由兩個頭目輪流主祭「五年祭」儀式,藉著這種祭典凝聚族群意識。1930年日治時期已全面終止獵頭風俗(祭典需獻祭頭顱),日人強制部落遷徙下山耕種,人口大量的遷出擴散造成王國崩裂消失。
“大龜文”即中排灣舊內文社,自荷蘭、明鄭到滿清,一直抗拒外來文化入侵,以「五年祭」繞境保護王國的勢力範圍,整個祭祀活動持續長達一年。近四百年來由二位頭目統治,日治晚期大龜文王國因遷徙外移而崩解,1939-1944年二股頭人鳩冷部族頭目Puljarjuyan coleng由日本皇民政策輔導下,在枋山溪下游開墾數甲水稻田,令其競爭對手羅伐尼奧部族羡慕不已,大股頭人(清代稱呼)頭目二子Uliyo mavaliyo接掌權柄後,1946年率內文社、中文社從舊部落下山,經外麻里巴社再到草埔後社,沿稜線到壽卡,再沿狩獵之路到現在的內文村,遷村後與枋山溪源頭的舊內文社相距甚遠。
1867年美國駐廈門領事李讓禮與恆春下十八社總頭卓杞篤定約時,位在廈門的德記洋行與怡記洋行,均透過李讓禮,送給卓杞篤小手槍一柄、單門鳥槍一柄、鋼鎗一桿。清代文獻中提及瑯嶠(恆春半島)地區有「瑯嶠上十八社」及「瑯嶠下十八社」,楓港以北為上十八社即內文社群(番稱Tjakuvukuvulg)是最早建立的部落,大頭目兩家均居住於此,其他諸社則受其管制(包含下十八社),內文社群由兩大宗主頭目為中心,發展自成一個攻守聯盟的「王國」,若再加上從屬社群有力里社、士文社、七佳社及恆春下群布爾曹(Vutsul)系所有部落,成員組織超過萬人的大聯盟共同對抗外敵。
圖片說明:1.排灣族恆春上番即大龜文王國的眾頭目。2.內文社大頭目193112月拍攝,攝於內文警察官吏駐在所,左起羅伐尼奧與長子和鳩冷家父子(Pulaluyan Tjuleng)3.大龜文王國兩位小王儲。(註:原住民地名與人名,漢譯之名至今尚未統一。)

留言

  1. 您好,請問圖片可以引用嗎(會標明出處)

    回覆刪除
  2. 您好!請問是否能夠轉貼分享呢?
    本人正在研究古台灣歷史,正好需要這些珍貴資料來佐證!

    回覆刪除
  3. 我對排灣歷史非常有興趣 希望作者能讓我拿照片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