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掐絲琺瑯鎏金銅胎寸龍頂針〉


琺瑯器是中國古代各種生產工藝中,最晚形成的一個品種。它自元代才由西域地區引進中土,並廣泛流行於明代宮廷中。清宮琺瑯器濃縮了大清宮廷奢華歷史,以及先人們美好生活的一個片段,掐絲琺瑯“其紋優美、其器精湛”!
生活中的實用器,老掐絲琺瑯寸龍頂針(2.5公分口徑2.2公分),繪彩色雲龍紋飾五爪,一派皇家富貴的氣象,用藍、白、紅、黃和草綠色地構成色彩艷麗,與黃色地貓頭鷹(智者)圖案兩件一對,是由琺瑯釉料與金屬胎結合的產品,因此具有金銀器的韌性和玻璃材質不易退色的特質,琺瑯釉料會先被研磨為粉狀製作成彩料,經過加熱與金屬胎結合,為防止釉料與金屬的膨漲係數不同,在燒造過程間導致金屬胎彎曲,必須在頂針銅胎內填藍料琺瑯,低溫爐火焙燒加溫700850度,使琺瑯釉料融解並黏附於金屬胎上,最後還要經過打磨、鎏金等工藝,以便保存供子孫永久使用珍藏,其複雜的生產過程,唯有皇家財力才可承受,也唯有宮廷之內才有保留如此小巧精製的藝術珍寶,作品越小成功的機率就愈高,由於銅胎不易毀損價格自然比不上瓷胎產品,購入收藏僅花費新台幣900元!
註釋:朝廷在紫禁城內武英殿附近設置琺瑯作,主要生產銅胎掐絲琺瑯和鏨胎琺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復台港後廢除海禁,歐洲的金屬胎畫琺瑯器作為貴重工藝品,由來華的傳教士帶入廣州,並進貢內廷。西洋琺瑯工藝按裝飾不同,金屬胎琺瑯器可分為掐絲琅、鏨胎琺瑯、畫琺瑯、透明琺瑯等,也有將上述二種或二種以上工藝結合起來共同裝飾一件器物的,稱之為“複合琺瑯”。其中與瓷器有關的琺瑯工藝只有一種,即畫琺瑯一般稱之為“琺瑯彩”,其正式名稱叫“瓷胎畫琺瑯”,即是俗稱的「古月軒」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