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殼青聊齋誌異促織名罐〉



每件文物都有故事,當時是在什麼需求下被造出來的?盡可能弄清楚與該件文物相關的一切背景,景德鎮仿古瓷數量多、範圍廣,不僅有仿歷代名瓷的器物,還有仿燒鬥蟲盆罐。“色窯”就是御窯廠裏專門燒製顏色釉的瓷窯,「茶末釉」屬高溫黃釉,為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1300℃之間高溫還原焰燒成,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清代茶末釉製品多為景德鎮官窯所燒,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雍正時製品多偏黃稱“鱔魚皮”,乾隆時釉色偏綠者居多,俗稱“蟹甲青”。天津同泰祥(1921年在景德鎮建立儲存庫)仿燒乾隆單色一道釉很成功,鑑別是否為20世紀前期的仿古瓷,只要看到青花款飄浮似同蓋印,“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款不對,大字未出頭與年字最上橫筆相連,尤其清末民初仿品更是這樣。
南宋末宰相賈似道早就編寫過一本《促織經》(蟋蟀別名促織),清人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決鬥)無不勝。」“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誌異”即記述異聞,先寫名蟲“蟹殼青”的鬥無不勝,再描述小促織打敗強敵蟹殼青後,來了一隻公雞“徑進以啄”,危急情勢下小蟲力叮雞冠不放,進一步以誇張筆法顯示出小促織超凡的本事;成子化身為促織,犧牲了自己以換取其父的“榮華富貴”,更增情節的神秘性,使說故事達到了的高潮。清末民初天津北京盛行鬥蟋蟀,像這樣的小眾玩家使用的珍品,系天津大戶定燒自用的蟋蟀罐,當在1900年庚子之後,並非走市場的商品,我收藏的這對傳世品蟲具,就是這批罐中僅存少數的兩只,“蟹殼青”小蟲罐(口徑10.6公分高7.2公分如圖示)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