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爺文房清玩蟋蟀罐〉
故事有虛構和訛傳,乾隆皇帝上朝還帶蟋蟀罐是否屬實?清初瓷製蟲具,官窯與民窯均有燒製,在這些飼養蟋蟀和油葫蘆用瓷罐中,傳世器中雍正、乾隆時期的蟋蟀罐較為罕見,吾終於找到一件乾隆官窯晚期作品“乾隆粉彩松鶴延年蟋蟀罐”,這是一件標準的直筒式粉彩蟲具,該藏品高 10.5 公分,口徑 11 公分,底足書 “大清乾隆年製” 六字紅篆款,明確的說這是一只御窯廠專為皇室燒製賀壽貢瓷 ( 萬壽節 ) ,有良好的實用性與觀賞性,而且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題詩「香氣芬芳色更艶,嬌音宛轉韻如流。」直書七行,每行兩字的排列寫法與起首、押尾用印,器表紋飾主要以人物為主,彷彿繪在紙絹上的一幅畫作,描繪出古松樹下長者 ( 乾隆爺 ) 與仙鶴,兒童手提一籃果子寓意“松鶴延年”。乾隆皇帝儒雅風流好大喜功,一生寫詩四萬二千餘首,“詩興”一來的應景詩句,歌詠蟋蟀唧、唧、唧的鳴叫,人生最樂是悠閒自在,意隨流水俱遠,心與白鶴同閒 ( 閒雲野鶴 ) ,做到心情平和、氣定神閒!在萬分忙碌的工作中,對宮廷秘寶御用蟋蟀罐進行改良,其章法佈局遵循中國傳統繪畫,紋飾倣效古月軒瓷風格,結合詩、書、畫、印於一体的風格,開啟了蟲罐進入“文房清玩”領域的大門,是乾隆皇帝“耄耋” ( 七、八十歲 ) 時期的傑作!這種士大夫所鍾愛的藝術消遣方式,都是通這些具体實物傳承下來的,成就了中國文物的“經典”內容。 中國的蟋蟀罐造形有其傳統的獨特風格,其發展過程正是研究歷史文化最寶貴的見證。清代又是一個畜養鳴蟲的高峰期,《皇京景物略》載:“京師人至七、八月間,家家皆養促織,瓦盆泥罐市井皆是,不論老幼男女皆引鬥為樂”。在諸多鬥盆、養罐蟲具中,鑑別清末民初蟲具的演進發展,此罐所提供的“線索”有重大參考價值。自乾隆王朝求新求變,對瓷質蟋蟀罐造形及工藝之講究,修足近似“泥鰍背”看不到刀痕與刮痕,粉彩為景德鎮燒造的產品,已有兩百多年瓷齡的瓷器,釉面氧化層能看見“蛤蜊光”,製作過程主要按照當時官窯的步驟燒製,即內府先進行造型紋飾設計,然後送樣給御窯廠,假若沒有統治者積極參與,可由督陶官按經驗適當裁度。 對比鑑定:中國陶瓷史最後的督陶官郭葆昌燒造“珊瑚紅戧金松鶴延年蟋蟀罐” ( 末圖 ) ,器蓋與筒身並有「松鶴延年」金字為飾,底部紅色楷書“洪宪年製”紀年款;“題詩”也有相同實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