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窯試燒孔雀綠釉新證物〉
明代孔雀綠釉燒制成熟以前,所有的綠釉都屬於一種深暗的青綠色澤,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明代孔雀綠釉,特別是正德(1506-1521)年間燒造的孔雀綠,呈色翠碧雅麗,宛如孔雀羽毛般鮮豔青翠,突破了元代至宣德時期“孔雀藍”釉色彩深暗的原始狀態。瓷器上的釉彩,每個時期的特色不同,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成方法不同,燒成條件也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陶瓷藝術品有“階級性”這點非常重要,尤其是代表中國的官窯瓷器,當時的第一流「名物」(指名器、古物)是無法仿的,康熙仿成化鬥彩想“掠美”自然是辦不到,因為時過境遷“材料”沒有了,辨偽就是從這些“細小微末”的地方來鑑定斷代,如何能嗅出她卓越的氣質,接下來會繼續討論並深入分析。
孔雀綠釉如“亮綠的眼”難得一見,是以銅元素為著色劑,以硝酸鉀為助熔劑的中溫彩釉,因呈色翠綠透亮,極似孔雀羽毛上之亮綠色而得名。2006年北京胡同內“老人家”釋出這件瓷器給我玩,開出的價錢“很親切”不會太硬,在此鬥彩觀音尊上可以發現,“釉上彩”使用三種不同的綠釉,其中技術突破當時“透明亮綠”發色,正如孔雀翎毛之眼,淡雅中帶有藍色調,分別在器物兩邊畫了兩只很小的圈(圖2和3實驗性色彩放大),是否為試燒品不得而知,“猜測”沒有事實根據,有什麼依據提出實物來証明?首見同時使用翠綠、綠色與孔雀綠三種釉上彩,連釉下青花描線也模仿孔雀翎毛的畫法,是最接近史實的證據!
註釋:早於成化之前的孔雀綠釉偏藍,1988年景德鎮元代御廠、珠山北麓風景路出土,元代孔雀藍釉金彩龍紋硯盒;1988年景德鎮珠山御廠出土,明宣德孔雀藍釉高足碗,釉面伴隨細小開片,並在局部閃現藍、綠色調。明正德後始見偏淡藍色調的孔雀綠釉宮盌,發色與成化窯孔雀綠釉相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