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青花釉里紅鎏金三秋杯〉





最近發現網拍上有賣“明成化青花釉里紅三秋杯”新出土真品,燒造“釉里紅”瓷器難度很高,發色不容易掌控故成品率極低,原因是在窯爐中“火候不足”會呈現黑紅色或灰紅色,溫度過高“銅離子”便會揮發不見,呈現特有的飛紅或退色現象,燒製成功的數量可謂“鳳毛麟角”!明代“御窯廠”工匠再將完美的作品挑揀出來,描畫上“金釉”經過兩次入窯燒成後,作品才能呈獻給皇帝為何如此麻煩?“明成化窯釉里紅描金三秋杯”(1)4.2cm,口径7.1cm,足径2.6cm,據網拍賣家說這個描金杯子“只有一個”就是圖片上的原物,真品杯內有“土咬”嚴重的土蝕痕(3),土銹呈黃色帶點“淺紅色”有自然分布的層次;我用“檸檬酸”(食品添加物、調味劑)加水浸泡,浸泡兩三天只除去部分黃色汙垢,難看的痕跡已嚴重破壞釉表自然洗不掉!
成化三秋杯被譽為“舉世無雙、有獨無偶”並非事實,據我調查最早的三秋杯原型,原是喝葡萄酒的杯子,上面用“釉里紅”畫葡萄藤口徑也略大,是成化皇帝三十五六到四十歲在人生最安穩的年紀中,在這個年齡已經積累不少生活歷練,又遇上好“機遇”就像金秋菊一樣,在原本不是花季的時節綻放!即是“猶如金秋菊迎秋放”的意思,這種小酒杯主要繪寫秋天庭院或花園中的小景,因秋季一般歷時三個月,又分初秋、仲秋、晩秋三個秋,描“金”等於是指“秋”的顏色及植物的豐收,構圖以三朵菊花迎秋放故稱“三秋杯”,由蝶戀花蜕變成“獨步天下”的成化逗彩(鬥彩)本人這次以“實物佐證”解說鬥彩的創新過程,並揭開了三秋杯的神秘面紗!
朱見深自身是一個弱勢又內斂的皇帝,喜戀過去的歲月和戀母情結,兩歲開始就由萬貞兒帶著長大,幼年時先被叔父搶去皇位,太子位又被廢,練就一番“隱忍”卻時時伺機而動的性格,在他最落魄“蟄伏”的時候,萬貞兒一直用心守護在他身邊。《明史》中記載:「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驅。」說憲宗每次出游,萬貴妃總是戎裝侍立在旁保護。據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篇》中記載:「妃怒撻一宮婢,怒極氣咽,痰涌不復蘇。訃聞,帝不語久之,但長嘆曰: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也就是說萬貴妃死後,憲宗很長時間沒有說話,僅長嘆說萬貴妃走了,我也快要死去。總之,憲宗真有某種心理或人格障礙,唯對萬貞兒特殊的依戀,故而離不開這個女人,他生活若沒了她的支撐,他的世界也將潰然崩塌。()

註釋:成化二十三年(1487),萬貴妃暴斃於安喜宮享年57歲,憲宗主持貴妃的葬禮一如皇后之例,並輟朝七日。當年八月年僅40歲的朱見深也撒手人寰,追隨著那個既是母親、又是姐姐、更是妻子的人而去。他們因為出生的年份相差太大而備受非難,能在同年離開人世,或許也是一種幸福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