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天字款薄胎瓷辨偽秘技〉



「天」字款出現的年代?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帝代表天,“真龍天子”使用器皿當然以龍紋為飾,關於“天”字罐的用途,胎薄能夠光照見影,碗外曲面上划刻双龍紋,依研究方向推論,再根據竹刀使用的年代為憑據斷代,鑑定重點在明代宣德時景德鎮已使用“鐵刀”代替竹刀,隨輪轉動提高了旋削的效率。本人研判「天」字刻款的年代,應該在永樂朝就已出現了,廣告寫成化這就是仿家高明之處,若說為“永樂”天字款就沒有人要買了(註:天字青花款為成化產物)!當然“卵幕”薄胎瓷自明永樂朝起至宣德、成化,自此以後就極少見,真“古物”重在歷史貴在傳統,關於這一點接下來還會繼續探究。
吾藏有三只“明代永樂甜白釉暗刻雲龍紋茶盞”口徑10公分的卵幕盞杯子,檢視其製造工藝完全相同,施釉後再刮除口沿的一圈,採用“覆燒法”可避免薄胎瓷碗杯變形,口沿留有澀圈(4),故碗杯口皆平直,沒有明代早期碗口不圓或變形現象。明代“填白釉”白瓷祭器其特點,在划刻後再脫胎減輕重量,瓷坯表面上施白釉,放大鏡下竹刀溝紋中的氣泡略大,杯內底心中央有一“乳突”是旋削後所留下的(5);“薄胎瓷”這類白瓷祭器大件的不容易製造,做胎、刻繪、沾釉、焙燒等每道工序皆是關卡,胎質薄刻繪刀法的深淺,掌握不好就會刻漏,不用燒就就完了!迎光側視碗底轉角處有手持竹刀逆時針旋削後,內壁產生的刮削痕或放射狀的“跳刀痕”(6),這就是古代轆轤上下震動遺留的鐵證,現代陶瓷工藝已無法仿造!
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但不修內壁,已開始用有彈性的尖狀“竹篾”划刻,在瓷胎曲面刻繪行龍兩條;而明永樂甜白釉薄胎瓷製作成型工藝如下,碗杯外壁上划刻龍紋後,再進行半脫胎工藝削薄,在古代轆轤快速順時鐘方向旋轉時,用右手持有彈性的“竹刀”旋坯,從口沿開始向碗底心進行內壁削薄,碗內壁呈現“圓渦形”刮削痕,狀似樹木的年輪(5-6),那種熟練的工匠和運笏如飛的神態,此“險”(絕技)非大師級工匠不可為啊!足壁較薄為裡直外牆向內斜收式,圈足中央「天」字一撇一捺也划刻的極淺,底部的“海濤紋”(波濤翻捲的海浪)即代表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