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手杯原型建文青花新發現〉





中國的景德鎮在東方就代表瓷器,生產以民生用碗盤為大宗,少見的名器古物如雞缸杯、壓手杯等“一流名物”,是人類文明藝術創造力的明證,通常只能在博物館才能見到,也就成為陶瓷玩家心目中的「神品」,總要想盡辦法弄一兩件來玩玩唄,那怕是半成品或碎片組合的也好(指到代真品)!基於此心態於農曆年前網拍中淘到此件“奇僻珍寶”,這一件破片黏合的小杯沒人有興趣,我只花1031元就納入囊中非常值得,這是正統文物收藏家的關注和品味,穿越時空展開“追求真相”的探索,得以偵破一樁歷史懸案,並填補中國陶瓷史上的一頁空白。
明初青花壓手杯(1)原型實物首次發現,今天吾擁有文物真跡即有了“發言權”!至今未見建文時期署名官窯年款的瓷器,建文(1399-1402年六月)為中國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允炆的年號(5),共四年不可能沒有生產瓷器。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奪取皇位後不承認建文年號,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下詔恢復建文年號。研究無論過程多麼困難,就像一名“鍥而不舍”的偵探,一股腦地循著線索追蹤下去;挑戰玩瓷者的能耐與判斷力,發覺“未知”也是它的魅力能迷惑人之處啊!
名偵探常以精湛的推理所以能屢破奇案,可從紋飾、器型、底足的“演進變化”見微知著,得以揭露其中隱藏的玄機。明初建文青花選用的裝飾圖案與前後相鄰朝代相比對,主題“扁菊紋”與洪武纏枝花卉略有不同,菊花的每個花瓣頂部和一側都留白邊,表現出花瓣的層次畫得較活潑,葉子單側下方有兩或三個分叉,與元代一般繪成葫蘆狀有明顯區別。明早期青花碗多為砂底,宣德時開始出現釉底;天啟年間谷應泰《博物要覽》紀載最為詳細:「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
建文青花杯体製胎如小碗狀,請參考耿寶昌明代瓷器鑒定所繪洪武足器示意圖(完全相同,內外均繪青花紋飾,特點在碗心較闊內繪青花單圈“扁菊紋”(2)是元末明初的流行紋樣,並開出三朵爭奇奪艷的“菊花苞”,外腹部繪三朵扁菊紋還開出上下各三朵菊花苞,這題材亦較少見,是明初瓷器的代表品相如圖示,口徑7.3公分,高3.7公分,足徑3.6公分,此件是摔破黏合以兩小塊黏回一大塊,缺損很少所以杯外較不明顯,您若觀察入微會發現杯內12點方位可見接痕(4)。折腰處飾兩道弦紋,砂底“齊平式”足端平切(3),足底外緣有倒角略呈圓弧,與永樂壓手杯底端向外留有微凸一線的特徵不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