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擁有第一幅鄉土油畫談起〉



我讀小學時曾經是美術資優生,當時想拜師(名畫家)學藝,學費是每個月200元,在五十年前那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為避免增加父母額外的負擔,還好放棄改當一個快樂的收藏家,否則今天就不會擁有那麼多的古今“美術品”!
鄉土美術指本土的民間美術( flok Art ),一般庶民在日常生活、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活動上,所應用的美術,有其實際上的用途與功能。吾熱愛鄉土並為其所化育,認同本土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河川古蹟、寺廟祠堂、風土產物及一切人文創作的美術作品。俞大綱說“鄉土是文化的根”,要愛台灣就從買鄉土油畫談起,這是掛在牆壁上的“潛力股”啊!想想看自台灣脫離滿清、日治、將來若獨立為成功的民主國家,1945年光復後具有時代性的創作價碼會三級跳,愛台灣不要忘記鄉土是孕育你成長壯大的地方。現在的家鄉變得如此擁擠、焦慮、失序、憤怒、抗爭、抗議、造反、賣台、賣國皆有理,這就是台式“民主”難免的失誤!
中產階級如何買畫?收藏應從佈置家庭開始培養,1991年當我有能力買下屬於自已的房子時,愛上這幅30號的“鄉土”畫作,是高雄凹仔底未開發前的田園美景,畫家看到鄉下農村醉人的野趣,破敗的瓦舍、籬笆與鴨鵝,甚至還可以聞到濃厚的泥土香!池塘邊鄉土味濃厚的大黄槿(又稱粿葉樹)正開著黃花,碩大的葉片早年可當炊粿時的襯墊,想起前金菜市場內剛蒸熟的「紅龜粿」(包著甜豆沙小孩最愛吃),我吵著要母親買來吃,那種特殊粿葉“香氣”至今仍然觸動我的感官。
現代人把故鄉稱為「原鄉」,愛鄉土就從生長的地方開始吧!買畫是基於個人對藝術的喜好,除優先選擇1984年30號〈鴨母寮〉外,同時買下的還有另兩幅,包括1987年12號〈愛河橋〉與1991年10號〈魚簍子〉,收藏不忘愛台灣、愛鄉土乃最高指導原則。高雄人的母親“愛河”,就是吾生長的地方(1955-1992年居住在林投圍舊聚落),“愛河橋”即位於都市行政金融中心的中正路大橋,1987年這座日據時代橋樑面臨拆除命運,我們無法去搶救這一座古橋,畫家駐足河西路往東北角度寫生,畫作右側的歷史建築有台灣銀行(紅色尖頂)、老舊的高雄地方法院(灰籃建築),還有河道上常見拉著原木到林商號的拖船,都讓人留下深刻記憶,現在只能在畫中回憶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