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京師自置窯時期最精〉




汝窯創燒於北宋晚期,宋人佚書《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在北宋被金滅掉後,汝窯也隨之消亡。汝窯前期貢窯與監燒窯時期,手拉坯未打磨,胎與釉較厚,釉色不穩定變化多,器形也較大;後期產品“京師自置窯”最精,屬“小窯”燒造燃煤,“窯爐”只有一米大,器形小不足15公分居多,經半脫胎(削薄)工藝,胎骨更輕薄,特徵釉薄緊貼胎骨,器表呈蟬翼狀細小開片,像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排列有序(1)
因庋藏“教主道君皇帝”三樣貼身寶貝“汝窯瓷魁”、“宣龢玉璽”、“麈尾玉柄”,“宣和主人”宋徽宗三寶並俱,誰可匹敵!豈止不尋常而已,「靖康之難」失落的真瑰寶也!人以物傳,提供了重要的史實見證。故我於2002本命年自號“宣龢齋主人”,當年在文物市場首次出現下有隧孔“乘龍升仙”玉雕與“宋代帝璽”,翌年即20039月赫然發現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墓,在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附近金陵遺址大發現,主陵區內還埋葬包括金太宗、德宗、睿宗及世宗四代帝王。
據專家考證宋汝窯盤口瓷瓶,器型大小在14公分至23.6公分之間(同高麗青瓷紙槌瓶時代風格與大小近似),可惜盤口大多非完整,拙藏汝窯盤口瓷瓶高僅14公分,屬未使用的“庫貨”全美完整,盤口大冰裂及口沿呈薑黃色為其特點(2),底足為三支釘(3)呈針尖、扁圓不規則狀,因市面上已有相同高度與大小的模造仿品出現,特別去買了一件來比對,對比後把仿品不及之處說明一下:
一、真品盤口5.2公分薄而爽利,仿品盤口5.0公分較厚重(為倒模方便)
二、真品盤口頸凹接近直角(有旋削過),仿品盤口頸凹呈圓弧(為模造特徵)
三、真品盤口口沿冰裂紋直裂至胎骨,大冰裂“開片”又寬又深直達胎骨(易吸水),極易碎裂故傳世品盤口皆無法保住,與器身細小魚子紋兩種不同開片共存絕難仿燒,現新仿品的開片“急裂”細碎內殘存白色化學物質(酸蝕)
四、真品頸部“孔徑大”食指可以伸入,現代仿品模造器壁較厚,頸部孔洞食指無法插進。
五、真品底足支釘不規則屬隨意捏成,仿品底足支釘較圓也較粗。
六、真品氣泡有“層次感”,稀疏大氣泡“寥若晨星”而小氣泡沉底,仿品氣泡密集缺乏層次感,大氣泡也比較多,是現代窯爐溫控的效果。(註解:古窯燒成溫度越高,大氣泡的比例會更少,釉色會由天青色轉變為卵青色,下一題再申論。) 

愛河橋基金會籌備處第一件拍品汝窯“瓷魁”歡迎洽詢:“北宋汝官窯盤口折肩瓶”迄今出土與傳世品中,僅見此一件「全美」完整瓷器,乃中國陶瓷史上的無價瑰寶!我早就發願“假如是真的”得款全數用來回饋社會,見吾2001年台灣藝術博覽會文稿,有入圍又因故被取消(資料找到再發表)。…得標者自然成為基金會第一任董事長(創辦人),可支配善款流向和使用權,當用掉一半基金之後推出『龍神寶藏』第二件拍品元青花龍紋舍利罐。拍賣品1500萬美元為起拍價,均依當時國際美元報價,以台灣慈善家最優先,依次中國人、海外華人,如果沒有買家認購,就開放外國人購買,為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考據】鮮少有人能夠從研究歷史的辛勞過程中獲利,即使被證明為最可信的物件,也在諸多“不確定”的疑問中,吾對發掘“真相”的愛好是與生俱來、亙久不變的。此物傳陜西省佳縣出土,若以歷史背景來推測調查,北宋覆滅前以宣和殿寶貝換取勤王資金,而流落此地絕非不可能!據考古資料戴應新《折氏家族史略》三秦出版社1989西安版第39頁,1129年北宋最後一任知府州事折可求勤王失敗,以麟、府、豐三州之地降金,太和寨遂入金國版圖,後歸葭州(即今佳縣在陜西北部軍事重鎮榆林附近),為「葭州第十三指揮使」駐地(葭州第十三指揮使之印見《文物與考古》1981211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