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千年柴窯玉甌原型剖析〉


宋代陶瓷承接五代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兩大系統,不少中外學者甘願以畢生的精力,致力於中國陶瓷研究,香港關善明博士所藏宋瓷1994年版圖錄中, “北宋中期青白釉大缽”(1),高10.5公分直徑21.7公分,折口沿,平底無釉,有八處支燒痕,視其釉色溫潤如玉,形似缽盂狀似茶甌。明清兩代有關後周柴窯記載,儘信文獻不如看實物佐證來得可靠,評估古文物可利用文獻和實物來“分析”互相印證。誰能最先攻克柴窯此一壯舉,不能一廂情願指鹿為馬,亦或魚目混珠冒名頂替!
陳萬里《瓷器與浙江》一書,提到了一本《談薈》古籍記載:「吳越時,越窯愈精,謂之秘色,即所謂柴窯也。或云柴世宗時始進御云。」陳萬里解讀:「本來錢氏之於柴周,也有通朝貢的關係。十國春秋里忠懿王顯德五年四月七日,以及八月十一日,有過兩次貢週的記載,例以錢氏貢唐,貢晉,都有秘色瓷器在內,自然在這兩次貢周的物品裡面,也定有秘色瓷器。同時,說不定柴世宗就命錢氏要燒造一種“雨過天青”的顏色,於是以這兩次所進御窯,稱之為“柴窯”,以別於其它的燒造。」最早提柴窯見歐陽修詩云:「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
陸羽《茶經》四之器: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縱覽唐代瓷業不外“青白”,世謂“越青邢白”越瓷青邢瓷白。據傳後周柴榮登基前以瓷發家,柴榮居白瓷故里為邢人,以邢白起家,但柴窯來自越青,且調和了邢白。柴言“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就是以越青為主,調和邢白。
中國柴窯舉世聞名,沒見過實物就不知道它長的樣子,辨識柴窯的基本特徵,首先必須遵循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這四句話。晉杜琉《荈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紅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歐陽修《歸田錄》:「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也許晉人的甌器上真的鑲有金飾,可以從北宋早期類柴窯瓷中(2楊卓蔭藏品口徑9.4公分湖田窯仿柴瓷口沿鑲銀),不難推測出其前世的影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諸葛武侯行陣用兵八陣圖〉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