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供春壺黃玉麟作〉





我發現網路什麼東西都能賣錢!套句古董界用語:「只有賣不出的貨品,沒有賣不出去的價格!」這是一座寶山、還是垃圾山?去年8月“一元起標”出現一件行家看走眼的寶貨,原主人說是早期壽桃美女壺黃玉麟造,經過近兩小時的纏鬥以低價得標,就取得倍具歷史價值與意義的「文物」;獵獲此件百年古董紫砂壺,清末光緒年宜興窯《樹癭壺》,壺身浮雕黃玉麟大師向祖師爺供春致敬,印款為吳大澂鐫刻“黃玉麟作”四字古篆。一言以蔽之“文物”各自有其命運,從發掘中讓它們“重見天日”的時刻,名家古壺在吾身上得到復活,這是收藏家搜尋新事物時最深刻的願望。
紫砂壺的創始人供春(約1506—1566年),是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間人。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當時人稱讚供春壺,“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明末文震亨的《長物志》載:「供春最貴,第形不雅,亦無差小者,時大彬所製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480毫升),而形制古法者,取以注茶,更為實用。」在“宜興窯”陶藝的發展史上,供春壺的誕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紫砂壺成熟走向發展高峰的開端,它已經成為“天下第一”的紫砂壺(即第一個象徵),也是中國工藝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代表,中國究竟還有沒有真正的供春壺?據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考證過供春壺,其調查供春壺“傳世品”全部都是仿品。
晚清製壺名家黃玉麟(1842-1914),曾被蘇州府台吳大澂(1835-1902)請去仿製供春壺,黃玉麟代表作《樹癭壺》傳承古法,採用的原礦即是“供春變色泥”,產於趙庄山系嫩泥礦之底層,泥人呼礦名為“黃金底板”,原礦呈金黃色,據說此“曠世名泥”成陶後,褐色內蘊桃紅略帶紫,觀賞變色泥桃紅的顏色,好像愈泡變化愈明顯,養成後包漿褐紅泛紫光,真是一件奇異的紫砂陶藝珍玩,更增添了泡茶養壺之樂趣!童子(書童)跪地左手按住木板,右手持握著“竹尖刀”,是製壺使用的竹篾子,講述供春改變了前人單純用手捏製方法,改為木板旋泥並配合著竹刀使用,傳承樹癭壺摹擬樹瘤,因風吹、日曬、雨淋,而產生的皺紋現象,全憑個人創作獨立完成的古美術品,等於間接得到祖師爺供春的指導和真傳!
吳大澂是清末著名金石書畫家,又是著名書畫鑒定家吳湖帆的祖父,印款字体出自其手筆,一氣呵成端莊有力,就已是篆刻藝術的“翹楚”極難模仿;其並與製壺大家黃玉麟合作製壺,集紫砂篆刻於一体,金石韻味頗濃厚,遺留紫砂壺有傳世品《玉胡》銘刻:「壺爾葫,亦形影相彰;君子受其露,而得福。」黃玉麟所製供春壺,大半個世紀以來引起中外砂藝愛好者莫大的軒輊,弄得好事者穿鑿附會,大做文章至混淆視聽、以訛傳訛。收藏“文物國寶”的樂趣,絕不在於文物價格的高低,而是尋寶過程中的樂趣,與得寶時的驚喜(價值確認),才是最觸動心靈的一刻,這件寶貝新入手的“百年物語”現在換我玩了!
相片:1.清末宜興窯黃玉麟作《樹癭壺》。2.壺身用畫浮雕記錄有後學向祖師爺供春致敬的隱喻。3.吳大澂鐫刻黃玉麟作四字古篆印款。
註釋:1996年5月23日,顧景舟大師因病入住宜興市人民醫院,直到6月3日仙逝,顧大師念念不忘的還是供春壺。他在潘持平記錄的臨終之言中云:「供春壺完全不是供春真跡遺作,而是黃玉麟的創作……現有五張供春壺照片,為一人所制,筋絡、凹凸雷同,使用同一工具,且經儲南強承認,黃玉麟是供春壺的創作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