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蘇渤泥青釉色氣泡辨偽〉





鑑定瓷器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參考現有書籍完全不管用,反而會使您失去警戒心,賠掉不少金錢,浪費更多寶貴時間,大多數人均得不償失!在本網站學習有專業獵寶人領航,以啟發與示範的教學模式取代填鴨式教材(不用死背),只要懂得運用“感覺”就能學會。第二課要先學會排除“贗品”,過關後進入到第三課辨認真偽,古玩行師傅教徒弟辨認瓷器,有一套基本方法即從氣泡入手:元代青花瓷在顯微鏡下有密佈的霧狀小氣泡中散落著大氣泡,無中等氣泡過渡,而同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並無這種情況。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見氣泡,但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和元青花惟見大、小兩類氣泡的分佈不同。
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就多數泛青(1),白中透青俗稱“亮青釉”,惟有宣德青花釉表則常見橘皮紋或棕眼,不過晚期較少橘皮紋顯現。明宣德窯官窯瓷器,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出瓷釉內的特點,氣泡成大、中、小不同的氣泡群,群與群之間的間距較疏朗(圖2),凡氣泡密集而整齊者大多非宣德瓷,如最末一張網路抓的新仿宣青氣泡大而密(圖4),就是利用溫度控制的現代仿古瓷。還有清代雍正刻意仿宣德的橘皮紋太規整,釉泡沒有層次大小相同,青花亦非蘇青不見暈散與鐵銹斑,請仔細比對切勿輕率大意。研究氣泡是鑑定古瓷的必修課,看氣泡大小是要講條件的,不同年代、窯爐型式、燒成溫度、施釉方法及使用材料的不同,造成氣泡的演變沒有一定的規律性,雖然氣泡不是古瓷真贗唯一的佐證,但是氣泡不對就“肯定”是假的,就不用再看或研究下去!
考古實際上就是以“猜想”和“解讀”古人,但並非胡思亂想來推斷,而是建立在直接或間接證據的科學邏輯推理。專家以現代科技分析測試“蘇麻離青”與蘇渤泥青”,發現是兩種不同的進口鈷料,得出的元至明宣德以前景德鎮官窯青花所用鈷料的MnFe都小於0.1,宣德晚期的官窯青花鈷料MnFe 都大於0.3為依據。詳情查找相關歷史文獻有記載,有關永宣青花鈷料源《大明會典》卷105記載:「蘇門答臘國……,永樂三年(1405年)……,遣使朝貢。五年至宣德六年屢遣使朝貢,十年複封其子為王,貢物有石青、回回青。」歷史文獻《遵生八箋》中的“蘇渤泥青”之青為宣德之青,這句記載則表達準確,也就是說宣德之青所用為源自蘇門答臘和南渤利國(現代印尼蘇門答臘島)的一種青料,高錳低鐵是它的特徵;與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取得的“蘇麻離青”鈷料,所燒製青花瓷有“鐵銹斑”特別濃重的特點(也有一說是研磨的不夠細),因含鐵量高呈現黑疵凹凸不平,這是後世無法仿製的,也是鑑定宣德青花的準則。
由於人們的愚昧無知和專家的狂妄自大,今天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文物遭到流失和毀滅,為挽救“歷史文物”中國的頂級國寶,講理論、談實務然後辨真偽,最後分析時再總合論述。當然如果採“寬尺度”鑑定,將大量仿品斷為真品衝擊市場,這個收藏大家也沒法玩了!()
附圖:1.宣德龍紋青花瓷器釉面白中透青。2.鬃眼橘皮與土蝕特徵。3.龍脊筆觸與蘇渤泥青鈷料發色。4.新仿宣青氣泡大而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