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八千萬的博局

「可貴者膽,所要者魄。」想起武松過崗打老虎的氣魄!在某種程度上,古董收藏家同賭徒一樣,必須具備直覺、判斷、膽量,此刻風險就構成火坑,若不敢放膽一搏,怕買到假貨或怕買貴了,怕這怕那最終成不了專業收藏家。內行人就懂得先“投 石問路”摸清門道,搜異獵奇自然不愁沒有大魚可捉。民國《舊京文物略》則說:「古玩商店,以瓷器為大宗,金石書畫次之,瓦器木器又次之。」品玩金石璽印,是漢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屬於中國讀書人的品味, 不僅是一種物質存在,而且是一種精神文明的結晶,既可作為一種物資財富儲蓄,也可作為藝術來欣賞與研究。 收藏的第一條定律“物以稀為貴”,存世量越少的東西就越值錢,投資古代藝術文物能保值,要合乎真、精、稀三個要素,台北老藏家過世家屬散出“遺藏”拍賣,咱家趁此“良機”挑精揀肥,一舉拿下“黃壽山”龍鈕印章十八方,有考證的空間和價值,就先買下來再研究,專家不認“封殺”的物件,對有眼力者來說,則是“大利多”!以黃金計價的壽山田黃石貨源早已枯竭,發現竟然有人在網拍上“倒貨”,拍賣時標示為老壽山鹿目石、高山黃凍石、杜陵石等,除產地石農外親自挖掘最清楚外,通常可從石質判斷是不是田黃類外,其他坑洞產物不好判斷具体種類,只能籠統稱之為“黃壽山”石。 福建壽山溪的田黃石材經數百年開採早已趨枯竭,尤其是半斤 (300 公克 ) 以上的田黃,從這些老性的“黃壽山”石,包漿發亮“古色古香”的外表讓我非常很喜愛,多用紫檀紅木等高級硬木製作底座,吾初步判斷全部是皇家流失的東西。 1860 年以後中國文物流失史,一直是研究領域的空白,除了列強、日閥劫掠佚散或損毀的難以估計,還有太監私下盜取出宮的,連末代皇帝溥儀自己也盜寶,藉賞賜溥傑偷運到宮外 ( 至 1925 年止 ) 。 目前田黃石是一個特殊的門類,現在“奇貨可居”價比黃金高,其增值幅度絕對不輸翡翠。文物專家認為“撿漏”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不惜以一己之力來搶救國石寶藏,讓流散的重要証歷史之文物,免遭煙滅“不知所終”的厄運! 集藏審定古文物各人方法不同,從相片看趙之謙( 1829-1884 年擅書法篆刻碑帖考證)田黃三連章 ( 圖一 ) ,在自然光線下色澤最暗像烏鴉皮田黃,近看色澤則介於金黃與橘紅間,質地純淨透明類似田黃凍石,從鈕飾型制個人判斷應為清代作品無疑,印文趙之謙印、萊甫啟事、結習未盡 ( 圖二 ) ,刻字“佈局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