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掌大小雍正御製詩瓶經典〉

很多陶瓷收藏家,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擁有一件清三代琺瑯彩。琺瑯彩瓷中極品深受康雍乾三帝寶愛,1949年之後大部分被國民黨政府運來台灣,現存琺瑯彩器大多是碗、盤之類,立式器物本來就燒造的少,多典藏於乾清宮端凝殿與養心殿,清三代琺瑯彩瓷器絕大多數都藏在台北故宮。原天津藝術博物館館長崔錦說,他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看到很多琺瑯彩器物,但形狀多是盆碗狀,作為立体瓶狀實物,他在該館沒有看到!真三代琺瑯彩瓷不易於坊間得見,美術史論家和鑒賞家們欲尋找「古月軒」不是沒有希望,只要找上宣龢齋主人,就沒有找不到的歷代官窯名品!
大清“御製”器物如同欽定、敕撰、詔令,代表“皇權至上”不容侵犯,其製器之巧,實為甲於古今。雍正五年(1727)皇帝降旨頒布「內廷恭造式樣」,指示宮廷文物必須與宮外生產(外造) 的有所區別,以從中建立一個專屬宮廷的風格樣式。就琺瑯彩瓷的裝飾紋樣而言,詩、書、畫、印四種元素,因鮮見於宮外造作,堪稱中國彩瓷“經典”。“清雍正琺瑯彩鴻雁花瓶”在裝飾上畫圖、題詩和印章(詩句“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三者意涵相通互為輝映。乃至於器底款識,雍正時期的琺瑯彩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雍正年製”、一為“雍正御製”藍料款,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框,此對花瓶底足內書“雍正御製”宋槧体字双方框款,較早期雍正御製仿宋体楷書款更公正。
註釋:經上手審定瓶高15.3公分,白胎燒成溫度可達攝氏1300度,清官窯釉潔白細膩,氣泡小而密已沉底,偶見一二散落大氣泡,確為古柴窯產品;比對宋槧体字款更見圓熟,非民國時此類款識器物(多書寫不精),應為雍正十二年圓明園御窯燒造的晚期作品,因持有者不公開圖片,僅提供買主親臨鑒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