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大龜文王國〉

甲午戰爭後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1896 年鳥居龍藏與森丑之助首次來台灣探險,紀錄力里社以南的區域屬於「率芒番」,更南則屬於「大龜文番」。日據時代認為漢譯「龜紋」不雅,改為「內文」 (Naibon) 無法傳遞原本涵意實屬遺憾!正視地名對台灣原住民傳承的重要,具化外啟蒙與漢化意味的村落應正名,以示尊重其歷史文化與自我屬性認同的功能性,大龜文王國心臟地點 ( 中排灣舊內文社 ) 為群部族開基勝地。因排灣族沒有文字,藉由雕刻圖像“祖靈之門”的重新發現,及口傳歷史對祖上典範的解讀,乃建立「台灣史」主体性的重要證物,不再失根失傳! “大龜文” ( Tockovol) 是荷蘭時期稱呼, 1642 年元月荷蘭人曾攻打大龜文, 1645 年與領主簽訂條約規定:「上述五村的住民和其他福摩薩人一樣,每年向…納貢 ( 對特殊人物則予以豁免 ) 。清乾隆時台灣輿圖上有大龜文位置,前面冠上「大」字,表示其為一個勢力龐大的「王國」。內文社群由 23 番社發展成攻守聯盟的王國,牡丹社事件後日軍攻破了大龜文,讓台灣原住民族被殖民的悲慘命運響起了序曲。日據時期統計有 680 戶 4154 人,大股頭人羅伐尼奧 (Ruvaniyau )勢力範圍最廣大;二股頭人鳩冷 (Tjuleng )藩屬部落最多最有實力,由兩個頭目輪流主祭「五年祭」儀式,藉著這種祭典凝聚族群意識。 1930 年日治時期已全面終止獵頭風俗 ( 祭典需獻祭頭顱 ) ,日人強制部落遷徙下山耕種,人口大量的遷出擴散造成王國崩裂消失。 “大龜文”即中排灣舊內文社,自荷蘭、明鄭到滿清,一直抗拒外來文化入侵,以「五年祭」繞境保護王國的勢力範圍,整個祭祀活動持續長達一年。近四百年來由二位頭目統治,日治晚期大龜文王國因遷徙外移而崩解, 1939-1944 年二股頭人鳩冷部族頭目 Puljarjuyan coleng 由日本皇民政策輔導下,在枋山溪下游開墾數甲水稻田,令其競爭對手羅伐尼奧部族羡慕不已,大股頭人 ( 清代稱呼 ) 頭目二子 Uliyo mavaliyo 接掌權柄後, 1946 年率內文社、中文社從舊部落下山,經外麻里巴社再到草埔後社,沿稜線到壽卡,再沿狩獵之路到現在的內文村,遷村後與枋山溪源頭的舊內文社相距甚遠。 1867 年美國駐廈門領事李讓禮與恆春下十八社總頭卓杞篤定約時,位在廈門的德記洋行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