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祭天田黃璽失蹤之謎〉



“中國印”當選2008年北京奧運會徽,向世人昭示璽印是中華文明的驕傲。印者,信也;《說文解字》對“印”的解釋是“執政所執信也”!在中國歷代君王的皇宮內,皇帝璽印獨領風騷,從鈕制一望可知為清宮造辦處雕製之物,“龍”是中國鎮國之寶,有吉祥帝座之寓意,亦是中國四大瑞獸之首。乾隆弘曆舉行祭天大典專用的國石,陳壽山田黃石於天壇,并封其為“石帝”,其高貴的地位、顯赫的聲望,絕非其他任何器物可比。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古代皇帝冬至祭天時辰在日出前七刻,「望燈」點火從圜丘壇“南欞門”開始,祭天禮:第一項迎帝神行三跪九拜大禮(奏始平之章)、第二項奠玉帛(奏景平之章)、第三項進俎(奏咸平之章)、第四項行初獻禮(奏壽平之章及舞干戚之舞)、第五項行亞獻禮(奏嘉平之章及舞羽龠之舞)、第六項行終獻禮奉「福胙」祭肉(奏永平之章及舞羽龠之舞)、第七項撤饌(奏熙平之章)、第八項送帝神行三跪九拜禮(奏清平之章)、第九項望燎(奏佑平之章);“欞星門”三個大字為乾隆皇帝手書,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清高宗弘曆用祭天田黃三連章賞賜臣下,為籠絡統御以示親密。
俗話說:「天壇走一走,到處都是九。」古人以單數為陽,而九為陽數最高,圜丘的建築幾乎離不開九,三層圓形檯面,每層(樓梯)都是九階,每層鋪陳石板也是九的倍數,圍繞天心石的首圈為九塊石板,第二圈為十八塊,依序到第九圈的八十一塊。通過對「九」的反覆運用,以強調「天」至高無上的地位。八組“欞星門”每組三門,雙重圍繞圜丘,中間門稍高供天帝出入,左右門略低為兩翼陪祀設置,整体成「喦」(山)字型。根據可靠“寶物情報”顯示,這樣的田黃三連章有六組在台灣藏家手中(田黃石三連章原有八或九組),大小重量雖不同,除了各式精美雕龍鈕外,共同的特點是下承“原配”紫檀木座,完全屬皇家風格一路,實物可參考本人所藏三組田黃三連章相片。乾隆皇帝的印璽有600多方,其中最珍貴的“乾隆三鏈章”,是用一塊大田黃石鏤空成3條石鏈,每鏈系一方印璽,分別文曰:“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傳至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後繳交國家(1948年),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997年曾印作《中國郵票壽山石雕》的第一枚圖案發行。
晚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將圓明園大肆焚燒掠奪,進入安定門後便侵佔天壇,最後兩組“碩大無比”的壽山石田黃三連章,因此流落到民間,第一組雕六字三行,主章正面款名趙之謙“南園耕讀人家”,右章“悲翁審定金石”,左章未能即刻讀出來。第二組印文九字三行,“會稽趙之謙印信長壽”,右章“華延年室收藏校對印”,左章“節子辛酉以後所得書”;節子辛酉年(1861年)同治帝载淳元年,趙之謙(1829-1884年)刻印時年32歲,傅栻(1850-1903年)大興(北京市)人,齋室名華延年室,為趙之謙弟子,傅栻與其父傅以豫(號節子)均為金石學者,趙之謙曾為其父子治印多方,輯拓有《華延年室集印》及《二金蜨堂印譜》存世。《二金蝶堂印譜》是魏稼孫於壬戌(1862)夏開始搜集,趙之謙大量創作亦是從此時始,約半年而成初稿。次年秋冬魏至京小住,新增部分作品後隨刻隨寄,直到甲子(1864)年完成印譜。在壬戌、癸亥、甲子(1862-1864)三年中,趙氏為魏稼孫、老友胡澍刻、為金石好友沈均初所刻之印,加上自用印及為其他好友刻印兩百餘方,佔趙之謙一生刻印一半多,此就是《二金蝶堂印譜》之緣起!

〈揚州八怪高鳳翰石鼇館寶〉(下)
明末清初文人畫重“氣節”,「揚州八怪」等傑作可謂“高風勁節”,足為後世所景仰。生活在清代康乾盛世的高鳳翰(1683~1749年),字西園、號南村山東膠州人,生在一個世代書香門第之家,博學多才德高品潔,雍正六年薦舉應「賢良方正」特考列一等,在圓明園受到雍正的接見,授任安徽歙縣縣丞,他仕途坎坷上任後不久即遭人誣陷,壯歲右手即廢,從此他不再為官僑居揚州,寄宿佛門僧舍,改用左手創作書畫、治印為生,自號“後尚左手”,刻製「丁己殘人」石章一枚,從而“獨步藝壇”化腐朽為神奇,躋身於「揚州八怪」之列。並與當地一班文人如鄭板橋等私交甚篤,《聊齋誌異》作者蒲松齡也與他結為忘年之交,後來高鳳翰為《聊齋誌異》作跋,曰:「文人失職而志不平,毋亦當事者之責也。」由此可見他們十分投契。高鳳翰59歲(約乾隆5-6年)返歸故里,八年後病逝時年67歲,鄭板橋等為其題寫墓碑。
作為製成文房清供的玉石印章,是舊時代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寶物,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搶救部分散落市場上的壽山石“國寶級”珍品,黃色田石雕制式“蹲龍鈕”披麟甩尾,張嘴瞪目望天吼叫形象,田黃方章印面寬5.2x5.2公分,一組三件分別重326、330、318公克,2011年4月15日得寶,前後共收“九”枚龍鈕田黃古璽印。揚州八怪高鳳翰“石鼇館”秘藏蹲龍鈕田黃三連章,主章“高鳳翰印”、右章“南村書畫”、左章“天祿外史”,高鳳翰為雍正前朝臣子,得皇帝御賞恩賜田黃三連章,理當作“傳家之寶”珍藏,此物若不為舊印新刻,即可推算出辛未冬至(1741年)為乾隆六年,或再早一兩年弘曆祭天陳田黃石於天壇,由於它有“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亦即“福壽田豐”之意,具備細、結、潤、膩、溫、凝印石之六德,從此田黃石被人譽為“石帝”。
補註:乾隆七年議準“嗣後令孟夏擇日行常雩禮”,說文解字“雩”(音魚)祭水旱,舉行“雩祀”向龍神禱雨的祭祀名,〈清史稿‧禮志〉有“乾隆時設常雩為大祀”的記述,但未詳盡其過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