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翠色越窯秘色貢瓷筆洗〉
五代瓷器的特徵,氣泡明顯多而密集,越窯燒造出“湖綠色”的秘色瓷,亦有人以“一碧萬頃”來形容!提起中國古代的文房用品,大家都知道筆、墨、紙、硯是「文房四寶」,而筆墨紙硯以外的文房用品就知之不詳了。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四十多種文房用品,對部分較常見的文房用品有筆筒、筆洗、筆舔、筆格、水盂、墨床、印泥盒、鎮紙等進行介紹,經過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們的發展,這些文房用品的文化品位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吳越國(907─978)錢氏政權建都於杭州,擁有兩浙之地。吳越王自錢鏐五傳至錢俶,於978年降北宋後滅亡。據《高齋漫錄》記載:「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曰,越州燒造,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這件舊式文房精品“古秘色”,是否為傳說中的吳越王錢氏御用器皿,面對一千年前的瓷器,即使是陶瓷專家也很難整理出完整的頭緒,尤其是非經考古發現的新文物。此件古越州窯貢瓷“水盆筆洗”,口徑18.5公分高5.7公分,同木盆型式全身通綠,盆洗內壁可見翠色積釉(圖3)原色,好像層層疊疊山峰上翠綠的森林,北京陶瓷專家有更高明的見解:「“千峰翠色”即“竹林一片”,就叫做“一捆竹筆洗”!」北京行家的文化底蘊,畢竟“技高一著”使吾“茅塞頓開”!並三番兩次央求割愛,難得遇上同好“知音”的賞識,吾已應允將來若要出售會先通知他。
把玩這件吳越國錢氏進貢宋朝皇帝的名瓷,一捆竹筆洗底足有七個支釘特徵。據我了解越窯秘色瓷“千峰翠色”正色應為青綠色,沒有相當的文明水準是造不出來的,顯示出北宋文官獨特的品味,文人與文房寵物“一捆竹筆洗”朝夕相伴,彷彿就置身於一大片竹海之中,“竹林一片”足可與“千峰翠色”相媲美;無怪乎後有“無竹令人俗”北宋蘇東坡的說法,出典蘇軾《於潛僧綠筠軒》中有詩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也是蘇東坡對自己的期許,希望自己有竹相伴、能襯托出自己的不俗吧。正如晚唐詩人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首詩的已一語道破“天機”(越窯頂級的青釉色澤)!
註釋:筆洗又稱文房第五寶,多為扁圓形寬口斂底“盆盎”狀,毛筆使用後以濯洗餘墨之盛水器皿。歷代瓷土造的筆洗大都屬於名貴材質,越窯古秘色文房瓷器傳世罕有,不難看出其與宋代瓷筆洗間的傳承關係,由此可推斷五代秘色瓷洗必屬“國家一級”文物。
鑒賞:“秘色”是當時詩人敘述特色釉的“潛台詞”。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詩中的“九秋風露”與“千峰翠色”是因果關係。陸羽《茶經》中所說的“越瓷類玉”,指的是“秘色越器”外表的“翠色寶石釉”;“越瓷類冰”則是指“秘色越器”內壁的“無色透明玻璃釉”。“祭紅”與“秘色”兩者釉的質地,既非“石灰釉”,也不是鉀鈉含量較多的“石灰堿釉”,而是以石英為“骨架”、釉厚如脂、寶光內蘊的“寶石釉”。“祭紅”與“秘色”的燒成溫度、燒窯工藝、所用燃料(松木材)、窯內氣氛(強還原焰)等條件基本相同。就“祭紅”與“秘色”的差別而言,可謂“一色之差”,即前者是紅色,後者是翠色。換句話說,“祭紅”的呈色劑是氧化銅;“秘色”的呈色劑則是氧化鐵。20110709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