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龍泉窯青釉舟形硯滴品賞〉










元龍泉窯青釉舟形硯滴18.1x8x10.9cm,與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有得拚!
(9)上為浙江省博物館藏和下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附件:〈元龍泉窯青釉舟形硯滴〉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種類:弟窯青瓷  年代:宋末元初  顏色:粉青色  尺寸:16.2x6.5x9.1釐米
 “天下龙泉”特展中展示的砚滴
上为浙江省博物馆藏 下为故宫博物院藏
出身寒微 却是镇馆之
何招弟、何树根与砚滴合影
砚滴与龙泉老人的不解之缘
19544月,某个春雨后的清晨,上严儿村(今龙泉市道太乡雁川村)村民何招弟在村边一个叫坑潭的地方挖黄花草时,意外挖出了一只小小的瓷船。看到的时候,她发现一边船栏的头已经断了一点。
何招弟虽然经常在田间、山里摘猪草,采茶叶,但是却从来没见到过如此青翠欲滴、小巧可爱的完整瓷器。于是,她将小船清洗出来,当成宝贝玩具拿回了家。
村民季美英站在当年何招弟发现砚滴处
第二年,何招弟和母亲进城去何树根(后成为了丈夫)家拜访。这事在无意间被当时龙泉县文化市场管理处一位姓李的工作人员知道,他判定这是文物。
夜幕降临,何招弟和母亲回到家,发现老李早已在家等着。娘俩从他口中了解到,她们眼中所谓的小船竟然是国宝。
国宝是需要上交给政府,在留老李住了一宿后,次日一大早,何招弟和母亲抱着小船跟着老李来到了龙泉县文化市场管理处。当时县文化市场管理处与老县政府只有几步之遥,老李拿过小船,从管理处后门快步走进了县政府。再过些日子,母亲从一个在雁川乡上班的亲戚那里领到了68元钱。之后,那只小船似乎与他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成化窯鬥彩雞缸杯,到代品有有精粗之分(師傅與學徒手藝不同)!精者口沿外撇的幅度非常美、翅膀上的“羽翼”能見到極細小的橫向籤毛、綠葉中有六至七片用“姹紫”點綴,臥足用古轆轤刮削後在胎與釉的交接處會產生一線淡淡的“火石紅”,這條界線會隨著時間氧化而逐漸變深....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报刊上不时会出现一些关于砚滴的故事,版本众多,说法不一。何根树是有点文化的人,退休后赋闲在家,时常爱看些报纸。一次,他在一张《温州晚报》读到一则砚滴的文章,其中文物出土地、年份、人物等均写得与事实不符。何根树心里不是滋味,马上动笔给报社写了一封信,陈述事实……
2005年某天,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对何根树夫妇说,他在省博物馆看到何招弟捡来的砚滴。夫妻俩听说后,何招弟显得异常兴奋,每天念叨着什么时候能亲自去看一眼她的砚滴。
何根树最懂老妻,他从林业局开了一份介绍信,带着何招弟奔赴省城,来到了省博物馆。时机不巧,当时砚滴送到外国展览去了,夫妻俩扫兴而归。到了第二年,他们再次出发,终于见到了牵挂大半生的宝贝,完成了夙愿。此行他们才得知砚滴的收藏证书放在温州,因为当年提交文物时,龙泉属温州管辖。
按照收藏家和考古界的通常说法,砚滴属于为人不屑的窑底货和出土情况不明的采集品。一件出身寒微、身世朦胧的作品,为何一亮相,就获得国内陶瓷专家的一致推崇,并在上世纪90年代到香港参展,成为保价最贵的“标王”呢?
出身寒微 却是镇馆之宝
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1981年发表的《浙江龙泉青瓷上严儿村窑址发掘报告》,当时共发掘了五条龙窑, 推断生产时代是南宋末至元代,此区产品质量在龙泉窑东区中属于上乘,出土的青瓷不低于大窑、金村一带的水平。
“这件龙泉窑青釉舟形砚滴胎质细腻洁白,釉层肥厚,呈粉青色。造型上运用写实手法,将一件文房用品塑造成一叶飘荡在水面上的扁舟。船舱内有两人端坐闲话,舱外则有一位着蓑衣的船夫,正攀爬篷顶,欲取下上面的斗笠。人物形象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给人以静谧的乡野气息。”江屿是浙江省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她对砚滴有着一定的了解。她说,从造型上来看,这件砚滴的设计是别具匠心的。古代瓷质砚滴的造型大都比较简单,像此器这样造型奇特、内涵丰富而又做工考究、釉色美丽的砚滴是绝无仅有的。
砚滴也称水注,是一种文房用品,用于为砚台磨墨添水。砚滴则往往有两个孔口,分别为注水口和控制口,注入水量的多寡缓急可以由主人手指按捺的轻重启合来做精准的控制。
“书房不仅仅是寒窗苦读和为官办公的场所,也是修身养性的所在,它的布置往往体现出主人的人文涵养和高雅性情。”江屿说,这件砚滴也透露出,它的主人应该是当时经济地位和文化层次皆处于高端的人士。
想不到这件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你都了解了吗?
来源:掌上龙泉 浙江新闻 金少芬的《滴舟出土记》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