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寶白玉如意袈裟環鉤〉




玉石是中國文化精神,最能“具體而微”象徵中國文化思想。君子無故,玉不離身,中國人與玉的關係密不可分,不論儒道佛家皆愛配玉。“清佛法僧寶白玉如意袈裟環鉤”(1-3)1997年初台灣古董商人於上海採集,是清中後期袈裟上的配件,玉器上鑿有細小孔洞可穿絲線,縫綴在大紅百納衣上。我所知考古發掘出的袈裟遺存只有一例,中國江西省南昌市繩金塔中,曾發現清道光(1821-1850)大紅釘金繡袈裟;高僧的“袈裟”為長方形又稱「百納」衣,是披在僧袍外面的一種特別服裝,大紅緞料上以金線繡成甎形圖案。據了解官方大部分的考古發掘,都是在當地人先發現或盜掘後,會不會就是那件袈裟上原來的配飾?隨著地下文物的發掘出土,考古研究論文也隨著新的發現而更改。此件藏品為和闐白玉琢製的“寶貝”(佛教法器、聖物),“如意鉤”下方刻有卍字符號,中央“唵嘛呢叭彌吽”六字神咒,上面為“佛法僧寶”法印方章,與另一頭的“玉環”鉤連結合於左肩處,實屬極少之珍罕“文物”恕不提供尺寸,民間的“實踐者”往往勝過博物館的研究者,撫摸一下也許真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菩提本無樹
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乃於廊壁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祖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師在碓坊,忽聆誦偈,知未了,因請別駕張日用於秀偈之側,另書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祖後見此偈曰:「此是誰作,亦未見性。」
註解:據考古文獻資料六祖慧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結論:慧能說“世人性本清淨”意指世間人原本的天性就是清淨沒有污染的,因其「不識文字」原文也較口語化(尚未經後人潤色),與敦煌本《壇經》此兩句作“佛性本清淨,何處惹塵埃!”比較接近。

◎劉禹錫辯六祖慧能之後佛衣不傳之事而作《佛衣铭》曰:
佛言不行佛衣乃爭。忽近貴遠古今常情。尼父之生土無一里。夢奠之後履存千祀。惟昔有梁如象之狂。達摩救世來為醫王。以言不痊因物乃遷。如執符節行乎復關。民不知官望車而畏。俗不知佛得衣為貴。壞色之衣道不在茲。由之信道所以為寶。六祖未彰其出也微。既還狼荒憬俗蚩蚩。不有信器眾生曷歸。是開便門非止傳衣。初必有終傳豈無已。物必歸盡衣胡久恃。先終知終用乃不窮。我道不朽衣於何有。其用已陳,孰非芻狗。
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就請師衣缽,歸內供養。至永泰元年(公元765)五月五日,代宗夢六祖大師請衣缽。七日敕刺史楊瑊云:「朕夢感禪師請傳法袈裟卻歸曹溪。今遣鎮國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朕謂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遣墜。」後或為人偷竊,皆不遠而獲,如是者數四。憲宗諡大鑒禪師,塔曰元和靈照。其餘事蹟,係載唐尚書王維刺史柳宗元刺史劉禹錫等碑。守塔沙門令韜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