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薄胎瓷雀杯斷代〉




文物是和人類的文化一同誕生的,文化與藝術唯有透過生活上的實踐,才能有具体意義!收藏不具任何價值的東西叫“收破爛”,獵者之眼能不斷地搜到“寶貨”,拿出來供大夥欣賞。鳥食罐是我國瓷器發展中的一個門類,反映出不同年代的燒製技術和時代風尚,也是中國陶瓷工藝史上的一個小小縮影,展現出當時社會習俗的一個側面,有武將養畫眉,文人養秀眼,官宦養殿閣,公子養百靈之説,北京人愛籠中鳥的習尚,成了主人炫耀的資本。
宋代雀杯為單色釉傳世不多,明宣德至明末製作的鳥食罐杯都是青花瓷,清代雍正以後始有製作粉彩雀杯,小玩藝兒畫蝴蝶、繡球花非常精緻漂亮。此件“清紛彩五龍鬧海鳥食杯”高5.4公分(肚徑4.6),如蛋殼般的薄胎瓷僅重19公克,從竹雕支架座修改痕看是件老東西(圖三),舊雀杯“尖篤”(底尖出來)形制最為罕有,年份可看釉面氧化的程度推斷,礦物料研磨的“真彩”顏色,就是與現代化工料不一樣!鳥食罐屬清代文玩器物的重要品類,乾隆、嘉慶時期工藝細緻精巧,胎壁薄釉質潤圖案精美的特色,道光、咸豐清代中期很盛行溜鳥,器物造型上兩三件一組成套出現,景德鎮窯以明青花、清粉彩為主,也有燒單色釉產品,這既是瓷質鳥食罐本身的演變史。值得一提的是“民窯瓷”畫龍多將爪藏於海水之中,而不現足爪,可以說是一種皇家禮制與民俗的相互妥協;『神龍見首不見尾』龍亦非無尾,為了創造藝術境界的一種具体表現手法。
註解:民國後瓷器生產出現了衰敗趨勢,養鳥之風亦隨之偃息,瓷質鳥食罐無論在胎、釉紋飾及製做工藝諸方面,也失去往日光彩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文革研製大紅袍標準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