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天放樓主印〉


辛亥革命初年“憂時之士”,“天放樓”主人金松岑(1874-1947年)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號鶴望,筆名天放樓主人、愛自由者等,青年時期曾熱心於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896年在同里鎮創辦「自治學社」和「理化音樂傳習社」,傳授新文化,後又與陳去病組織「雪恥學會」,以圖救國雪恥。1902年創辦同川學堂,翌年,應蔡元培之邀赴滬參加「中國教育會」,並成立了同里支部。資助鄒容《革命軍》出版,宣傳孫中山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當選為江蘇省議員。抗戰爆發後為擺脫漢奸糾纏,旋致力於教育、詩文創作和學術研究,被譽為國學大師,與陳去病、柳亞子並稱為清末民初吳江三傑,主要著作有《孽海花》等。
金松岑先生的故居目前僅存他從事教育工作的辦公樓“天放樓”民國十三年建造,現為鎮級文物控制單位。據《同里志》記載,光緒二十八年(西元19O2年),同川學堂和同川自治學社成立,由金松岑主持校政;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O6年),同川學堂改名同川兩等小學,並創辦明華女學,為吳江現代新式小學教育的開始。現同里中學校園內,有一幢兩層教育樓,冠名“天放樓”座落于古鎮西北部的富觀橋近旁,原是同川學堂舊址。
金松岑先生在《天放樓文言遺集•蔡冶民傳》中有一段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整套雖微賤,不得位,處亂世,猶將肩名教之任,延人道於一線,是吾志也。」道明瞭他要肩負起教育重任,從而矢志不渝實現救國救民之志。在《天放樓文言遺集•論氣節不講足以亡中國(下)》中重述道:『大倡儒學,人人以天下興亡為責。』
【感言】「文物」都是歷史的衍生物,“知識分子”永遠生活在儒教文化的傳統之下,“與生俱來”在血脈裡流動,中華文明從古道今“一脈相成”(指龍脈),中國文化以儒釋道為主幹,讀書人既不能負起“國家興亡”的重責大任,傳統儒家的經世理想,就不易實現了,“古今對話”與民初文人先賢相遇,對中華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天放樓”主正是君子人格典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