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祭天田黃璽失蹤之謎〉
“中國印”當選2008年北京奧運會徽,向世人昭示璽印是中華文明的驕傲。印者,信也;《說文解字》對“印”的解釋是“執政所執信也”!在中國歷代君王的皇宮內,皇帝璽印獨領風騷,從鈕制一望可知為清宮造辦處雕製之物,“龍”是中國鎮國之寶,有吉祥帝座之寓意,亦是中國四大瑞獸之首。乾隆弘曆舉行祭天大典專用的國石,陳壽山田黃石於天壇,并封其為“石帝”,其高貴的地位、顯赫的聲望,絕非其他任何器物可比。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古代皇帝冬至祭天時辰在日出前七刻,「望燈」點火從圜丘壇“南欞門”開始,祭天禮:第一項迎帝神行三跪九拜大禮(奏始平之章)、第二項奠玉帛(奏景平之章)、第三項進俎(奏咸平之章)、第四項行初獻禮(奏壽平之章及舞干戚之舞)、第五項行亞獻禮(奏嘉平之章及舞羽龠之舞)、第六項行終獻禮奉「福胙」祭肉(奏永平之章及舞羽龠之舞)、第七項撤饌(奏熙平之章)、第八項送帝神行三跪九拜禮(奏清平之章)、第九項望燎(奏佑平之章);“欞星門”三個大字為乾隆皇帝手書,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清高宗弘曆用祭天田黃三連章賞賜臣下,為籠絡統御以示親密。 俗話說:「天壇走一走,到處都是九。」古人以單數為陽,而九為陽數最高,圜丘的建築幾乎離不開九,三層圓形檯面,每層(樓梯)都是九階,每層鋪陳石板也是九的倍數,圍繞天心石的首圈為九塊石板,第二圈為十八塊,依序到第九圈的八十一塊。通過對「九」的反覆運用,以強調「天」至高無上的地位。八組“欞星門”每組三門,雙重圍繞圜丘,中間門稍高供天帝出入,左右門略低為兩翼陪祀設置,整体成「喦」(山)字型。根據可靠“寶物情報”顯示,這樣的田黃三連章有六組在台灣藏家手中(田黃石三連章原有八或九組),大小重量雖不同,除了各式精美雕龍鈕外,共同的特點是下承“原配”紫檀木座,完全屬皇家風格一路,實物可參考本人所藏三組田黃三連章相片。乾隆皇帝的印璽有600多方,其中最珍貴的“乾隆三鏈章”,是用一塊大田黃石鏤空成3條石鏈,每鏈系一方印璽,分別文曰:“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傳至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後繳交國家(1948年),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997年曾印作《中國郵票壽山石雕》的第一枚圖案發行。 晚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將圓明園大肆焚燒掠奪,進入安定門後便侵佔天壇,最後兩組“碩大無比”的壽山石田黃三連章,因此流落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