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窯早期中國娃娃瓷偶〉

1997 年香港九七大限前後,許多港澳夾包單幫客攜帶古玩來台販售,早市發現此尊青花加彩瓷偶人,要價 1500 攔腰一砍 800 元新台幣收下,因買得便宜不以為意,就放置在客廳牆壁的架子上,經過 921 、 331 兩次大地震都沒摔碎,今年初老妻告知小孫女每次來家裡玩耍,都會抱一下此尊中國娃娃 (China Doll) ,某些時刻孩子“童真”倒成了最佳鑒賞家,我一定有疏忽的地方,就拿下來認真研究“童子抱狗”瓷塑高 20.5cm ,屬於中國傳統民俗玩具,其原始造型完全承襲自宋代“鄜疇田氏圮制”的泥孩兒(下圖),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載:「鄜州 ( 陜西富縣 ) ,田氏作泥孩兒,名滿天下,態度無窮,雖京師工效之莫能及。」 清中葉以後中國彩瓷開始衰退,光緒時期清政府想挽救瓷器手工藝,提出“振興實業”的口號進行改革,創制了“釉下五彩”瓷器新品種,與傳統五彩瓷中“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產品不同,其燒製方法簡便還能提高產量,釉下五彩有不易磨損、永不褪色的優點,減少日用品鉛中毒的危害,受到國內外的歡迎。 1905 年清政府官員湖南人熊希齡為改良瓷業擬就萬言書,呈請清政府在醴陵創辦湖南瓷業學校,次年 ( 光緒三十二年 ) 清政府批准呈文,撥庫銀一萬八千兩創辦“湖南瓷業公司”,當地蘊藏著極豐富的製瓷原料,優良土質來自浮山、赤足嶺、清泥灣等多處。 1907-1915 年間曾參加國內南洋勸業會 ( 在武漢 ) 、國外意大利都朗博覽會和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均獲得一等金牌獎。據 1911 年 4 月 6 日《時報》報導,該公司 ( 大清宣統湖南瓷業公司 ) 產品極精良,形式花樣無一不玲瓏輕巧,名聲日隆 … 銷額驟增至數十倍。據 1948 年出版的《醴陵縣誌》記載,醴陵的製瓷業始於清雍正年間,早期產品是以碗為大宗的釉下青花器,這些瓷廠均只能燒造粗瓷,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醴陵瓷塑“童子抱狗”大頭圓臉笑顏逐開的大胖娃兒,天真無邪的童嬰寓意“ 添丁發財”(狗來富),象徵漢人對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期待,有案頭陳設與玩具双重功用的瓷塑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