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王者之器舍利罐〉



考古學家要求事實:「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對考古學有一種超乎其他學域的重要地位,所以說文物即『文化證物』,仿造品就開不了口,擁有文物真跡就有「發言權」,考古學家對文物的悱惻之情,也涉及文物去處的「決定權」,藉由互相比較和檢視,推論出一個比較完整的歷史圖像元青花瓷二元配方製胎法,即25%高領土加75%瓷石,使胎體堅實潔白近似現代瓷器,夾雜在琳琅滿目裝滿現代仿品的貨櫃之中,等待識貨者發掘出它們身上蒼老而高貴的印記,文博專家與鑑定高手往往將不認識或不能確定的推為新仿,使『國寶』淪落風塵而暗自哭泣!眼生的東西倒未必假,為近年來出土的絕品因而揀了大漏!
一、新發現元順帝供養法舍利罐:
瓷質供器由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為主,就紋飾而言龍紋居首,並延續至明清兩代,令人矚目的元官窯舍利罐,雙龍靈動遙相呼應,上下交輝能量無限,蘇麻離青濃豔暈散光澤如藍寶石,器蓋釉面染有色沁呈放射狀,以顯微鏡觀察係紅絹包裹中央打結所遺留,蒙人絲綢織物製作考究御用段匹其色大紅,全器無接痕顯示出皇室用器的尊貴獨特,與禁衛軍首領獅子圖騰同時出土,更加確定持有者的身份。
二、九曲龍與卐字雲考證:
自唐代卐字符號大量出現工藝美術品中,蒙古族奉藏傳佛教為國教,元代絲綢器物屢見卐與卍字紋,明代永宣青花卍字折帶雲並非始創,考證元官窯卐字雲紋自有其時代沿革與變貌。以皇族使用典型青花瓷四繫扁瓶為例,雙龍偃遊 一升 一降即屬官樣式,粗獷奔放的元龍身軀細長呈九轉折,與九和其倍數有關寓意吉祥 ( 尚剛《元代工藝美術史》),參見日本出光美術館所藏元青花四繫扁瓶雙龍紋,排比研究屬同一時代產物。
三、蒙古帝國神聖符號火雲紋考釋:
考證「王」字形(有稱壬字形)折帶雲,專家均定為永宣青花瓷始有,佛教符號萬字折帶雲的出現,明代卍當時除左繞外,還使用逆行的右繞卐;元世祖忽必烈確立藏傳佛教為「國教」背景下,加上蒙古族信奉長生天”(薩滿教),他們相信萬事萬物都是被火所淨化的,薩滿教也有這種觀念,尊天而尚藍色及對火的尊崇,依紋飾研究排比結果將火雲紋定為元代首創較正確。佛教萬字符號應以左旋卍為準,而藏傳佛教則以右旋卐為正軌,並飾於法物上;至正青花大都屬貿易商品,統治者使用產量較少,依性質用途且有等級之分,帝王死而龍藏,殉葬品史籍缺載,同時地表又不留痕跡,因此元帝王墓葬至今未曾發現,法器舍利罐新發現,與元代藏傳佛教勢力的進入決對有關。
四、火葬罐與舍利罐考辨:
「舍利」指佛祖死後的象徵性遺留物,蒙古帝王身份尊貴死後按僧禮火葬,卻不用舍利塔供奉,安放在裝骨灰的舍利罐秘密埋葬,以區別一般人民使用的火葬罐或稱骨灰罈;未入地前舍利罐內安置供放法舍利,即帝王生辰與加持聖物等,再以紅絹包裹住中心打結,完全依照元人尚白尚藍貴紅的國俗。
五、至正青花產品的界定:
典型元青花至正型生產只有1341-1352年這一小段時間,也是亡國之 君順帝最大的貢獻,開啟青花瓷的黃金時段,使中國陶瓷史進入新的里程碑。帝王用之器等級甚高使用量很小,讓研究元青花者又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對提高文物欣賞水準必將有所裨益。
六、九九之術青花稱王:
成吉思汗立國時建九游白旗,飄揚的龍旗飾有九條帶子,帝王登基要先受佛戒九次,據元陶宗儀《輟耕彔》卷二〈受佛戒〉條更記元代皇帝即位前,須於供有麻曷葛剌像(大黑天神即戰鬥神也)之戒壇受戒:「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寶;....今上(順帝)之初入戒壇時,見馬哈哥剌佛(護法)前有物為供。....」蒙元統治者特別崇拜藏傳密教大黑神,皇室屢建麻曷葛剌像於京城內外的重要佛寺,清代稱之為嘛哈噶喇佛。
七、至尊至正的術數模式:
九五飛龍再天利見大人,奇數為陽,九是陽數之極,五是陽數的中位,代表了至尊至正,從卦辭看此為上上卦!用九是一種信仰,而且是一種「術數」模式,信奉者自然會把其術數推演應用於瓷器燒造上,元青花舍利罐亦屬風水魂瓶的種類,即性命魂之所屬也,應結合歷史文化背景加以綜合考察;元龍細長似蛇,軀体有九個轉折,外加五朵唯我獨尊的右旋卐字雲,以顯王者之器,是其他元青花瓷所未見。
八、揭開舍利罐的神秘面紗:
窯火神工碩果僅存元青花舍利罐,為皇權加持的副產品,圓形容器內置遺骨或以髮代身供奉佛骨,遊牧民族常患結石易燒出色彩晶瑩的珠子,舍利罐首創無接合工藝一次拉胚到位,超凡入聖的鬼工屬獨門絕技!欽命畫師不同於工匠,使產品有獨特的面貌與風格,特別值得注意升降双龍之間,輔以兩組形式相同吉祥雲紋絕非巧合,兩朵上下相聯的卐字雲使圖案顯得規矩嚴謹,有臣民祝延皇帝萬歲的深意,符合文宗皇帝詩句雲聯朵朵不斷腳的詠嘆!
九、蒙古國偉大的藝匠:
蒙古帝王權貴最喜愛精良的工藝,所到之處都要擄掠工匠聚斂產品,蒙古語稱偉大的工匠為「也可兀闌」!浮梁磁局秩正九品,所輯官匠肯定不多,匠籍世襲父子相承自可悉心傳藝,工匠身份形同奴隸不得隨意脫籍,皇帝甚至限定優秀工匠只能效命宮廷,封建性的個体生產總要實行嚴格的技術封鎖,常常因其惟一傳人驟亡,不少特殊技術因而失傳,在官府作坊工匠同時操作有益於技藝切磋交流,研究工藝美術品不可忽略的因素,造成元青花瓷高下精粗有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揭穿詐騙 共犯結構(51)

〈諸葛武侯行陣用兵八陣圖〉

〈前墅古龍窑文革期朱泥老壺〉